鄭善禧彩墨藝術評論集一

林香琴

  • 鄭善禧彩墨藝術評論集一|林香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林香琴《鄭善禧書畫探討-賦彩‧拙趣》,旨在研究「鄭善禧書畫:賦彩‧拙趣」。試圖採用訪談法、藝術社會史及文化史研究等方法論,通過「賦彩‧拙趣」——鄭善禧的筆墨風格與繪畫美學觀,從而理解到其書畫吸收文人畫、民間工匠藝術的傳統價值與寫生的新時代精神所在。

清末民初以來,在西風東漸之下,「四王」一派的摹古畫法屢遭質疑。1949年國共內戰分裂,來自中原的保守派畫家隨政府遷居臺灣,以臨摹之法、故國神遊的題材,詮釋古人的畫境,透過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省展」機制,進而掌控畫壇。青年時期為了躲避赤禍渡海來臺接受美術學院完整教育的鄭善禧,卻以「不見大陸名山,未遇林泉高士」來自我期許,堅持「寫生」,畫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第二章「生平、繪畫歷程與彩墨童趣」敘述生平、繪畫歷程與彩墨童趣,此部分是研究鄭善禧書畫風格成型的重要基礎。第三章「臺灣戰地圖像:金門舊戰地寫生紀行」,探討〈藝術之社會構成:畫戰地圖像-堡壘與遺蹟〉、〈畫望鄉與島嶼風情〉。第四章「賦彩見拙趣:民俗藝術創作系列」,探究其〈源自生活之繪畫:十二生肖年畫〉、〈民間生活之呈現:應景畫、遊藝畫與祝壽畫〉。第五章「彩墨話人生:傳統戲曲創作系列」,研究其〈文化記憶-彩墨京劇〉、〈懷舊議題-布袋戲偶〉、〈歷史記憶:提線傀儡戲〉。第六章「應物象形:人物畫系列」,探析其人物畫〈從《體育圖解》到《運動大壁畫》〉、〈開設「水墨人體寫生課程」〉、〈以生活周遭之人物入畫〉。

研究結果發現,鄭善禧書畫植基於生活,每一幅畫都是有感而發,體現生命的關照角度。

顯示完整資訊
封面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姓名

林香琴

Name

LIN SHIANG-CHIN

得獎紀錄
  • 2016/12

    第四屆郭雪湖臺灣藝術研究發展獎

  • 2013/05

    第二屆呂章申先生書法獎學金理論組首獎

  • 2012/05

    第一屆呂章申先生書法獎學金理論組優選

  • 2005/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十屆「臺灣人文研究學術獎」研究所組藝術類第三名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19/03

    林香琴,〈鄭善禧彩墨童趣〉,《美育》(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28期,2019年3月,頁78-85。

  • 2018/01

    林香琴,〈賦彩見拙趣:鄭善禧民俗藝術創作系列探究〉,《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111期,2018年1月,頁77-103。

  • 2017/12

    林香琴,〈李霖燦在臺灣之中國藝術史教育探究〉,《史物論壇》22期(第四屆郭雪湖臺灣藝術研究發展獎得獎論文,國立歷史博物館),2017年12月,頁5-28。

  • 2017/04

    林香琴,〈臺灣戰地圖像:鄭善禧金門舊戰地寫生紀行探析〉,《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108期,2017年4月,頁27-68。

  • 2017/01

    林香琴,〈從文化霸權探析林玉山畫作之集體記憶〉,《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107期,2017年1月,頁61-98。

  • 2015/10

    林香琴,〈溥心畬渡臺後翰墨傳授探析〉,《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102期,2015年10月,頁18-43。

  • 2015/04

    林香琴,〈溥心畬書臺灣生活與風情之行楷書探究〉,《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100期,2015年4月,頁102-128。

  • 2014/12

    林香琴,〈溥心畬渡臺後書學術著作與清代宮廷之關係初探〉,《藝術研究》第10期(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2014年12月,頁37-66。

  • 2014/07

    林香琴,〈日治時期張李德和「琳瑯山閣」書畫雅集探究〉,《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97期,2014年7月,頁40-63。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