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

陳昱榮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徊。光》跨媒體音樂劇場創作展演計畫|陳昱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作品摘要

這是一個關於活著的故事……

會不會,人離開之後,就什麼也不記得了?

「生」的開始,必定最終朝向「死亡」。

「死者已逝,生者如斯。」直到記憶消失的那一刻,或是肉體消亡的那一瞬,或許才能在另一個世界中相遇。死後的世界,沒有人能真正驗證,一切全憑臆測。

高中開始寫第一封遺書,直到現在,每年我都會寫一封遺書給自己,爾後經歷了親人、朋友離世,人生如同一列目的地相同的班車,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但最終都將抵達死亡的終點。

面對死亡,選擇好好的說再見,或者繼續活在過去的記憶中直至離開,沒有人能給答案。

《徊。光》想述說的是一種徘徊於光明與黑暗之間的狀態,如同死亡與重生,既是結束,也應是新的開始。

當喧囂聲不再,我們又將在寂靜之中看見什麼?閉上雙眼,此刻的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樣的生命呢?我們要怎麼面對自己的答案?

作品以小說《我們選擇的告別》作為創作的文本,延續過去將文學轉化為音樂的創作脈絡作為創作的核心概念。死亡不一定是孤獨的、恐懼的、沈重的、未知的,也有俏皮的、激昂的、 歡快的、平靜的。

曲目解說

1. 《逝去的,只剩下呼吸》(電子音樂)

作品中以具象音樂的錄音素材進行編排創作,包含風鈴、人聲、低頻合成聲響等素材,透過delay、reverb、granular、聲音相位偏移等不同聲音處理技術,表現一種沈重的、苦悶的狀態。在影像呈現上,以象徵死亡的彼岸花作為投影的畫面帶出整場音樂會的主要概念。彼岸花是開在黃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兒大批大批地開著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又因其紅得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以一種象徵意義上的符碼作為聲音與視覺上的對應,將整場音樂會的視覺符號隱匿其中。

2. 《逝》(鋼琴與影像)

此曲為鋼琴搭配預製實拍動畫影像表現人生所歷經的片段記憶,透過斷裂式的樂句拼貼,呈現人生旅程中所經歷的每個磨難與場景。全曲共分為五個段落,透過樂句的輪替,將由小說中節選的文字動機轉化為聲音的素材,在全曲中重複運用。在本曲的最後,使用大量鋼琴內弦的刷弦技巧,呈現片狀的聲響,如同海浪的潮水般流動,交疊更替。

3. 《光徊》(鐵琴、即時電子音樂與影像)

此曲以鐵琴搭配感應器即時偵測聲音力度的方式做即時影像處理,主要以四邊幾何的造型象徵每一個人生所歷經的關卡,人生如同歷經一道又一道的門,我們不清楚起點在哪?更不知終點在何處?影像所呈現的是一種空間的延伸,如同音樂樂句的流動,以相同的動機素材不斷輪換,卻又如同迷失在浩瀚中,不斷向前卻又沒有方向,聲音如是,影像亦如是。

4.《最後的道別》(小提琴、鐵琴、鋼琴)

此曲為小提琴、鋼琴與鐵琴三重奏,以長線條的音型串連三個聲部的織度,呈現人世間的羈絆、不捨,人在最終死亡後,活著的人如何繼續活下去,是這首曲子主要希望表達的意象。由最開始的線條過渡到中段節奏強烈的聲響最後趨於平靜,在最後的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情緒,轉化為對於道別的留戀與念想。

顯示完整資訊
曲譜首頁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