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

盜火劇團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山路上》X《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台北場)|盜火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一、演出內容
2018年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策展理念以「文學劇場」出發,從作家陳映真、吳煦斌的短篇小說作品為靈感出發,媒合極具發展潛力之劇作家:劉天涯(中)、何應權(港),改編華文文學作品,創造文學與劇場的對話,並將文學作品立體化,由平面文字轉化成劇場演出,呈現嶄新的藝術美學劇作,帶領觀眾重新看見文學之美。此次戲劇節[文學劇場1+1],以「一票兩戲」形式,探討歷史脈絡之追尋、後人眼中所建構的歷史,以期引發作品間交互思考、映照與辯證之可能。

1.《山路上》
劇本靈感源自台灣作家陳映真的小說《山路》,是他的「白色恐怖」小說系列代表作。故事講述老太太蔡千惠,因不明原因突然病倒。以千惠和其小叔李國木的對話,及千惠遺留下來的一封信件中、對於往事的回憶,為她的死亡解開謎題。

2.《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
此文本改編自香港作家吳煦斌的同名小說《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此小說是一篇筆記體小說,當中是散亂、主觀、意象式的回顧。故事發生在美國加洲史氏的海洋生態研究所,描述一名華人研究生「斌」與被滅族的印第安人「以思」之間從陌生到心靈交流的過程,甚至最後,「斌」跟著「以思」消失在叢林中。

二、計劃效益

1.文學與戲劇的跨界和推廣
第二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著眼於經典文學作品,對於現當代文學進行劇本改編,期許能夠在不同文類上進行平行和交叉的呼應,對文學進行再創造、再生產的過程。文學和戲劇的跨界,相信能夠吸引更多觀眾走入劇場,對文學作品進行更加立體的體驗和感受。也鼓勵劇本創作者們,對於不同藝術門類媒介轉換,進行更深的思考和嘗試,尋找更多文學作品能夠成為劇場文本的可能性。

2.媒體傳播創作理念
在演出宣傳期,將對導演、編劇、演員進行專訪與報導,除了盜火劇團的臉書粉絲頁、盜火劇團talks部落格與會員EDM,也將接受電台與媒體採訪,對於此次的創作經驗進行分享,傳播「劇場在地連結」、「劇場藝術就是生活」之盜火劇團創作理念。

3.演出及與觀眾的互動
最終場演出結束後,劇團舉辦觀眾演後座談,創造演出互動分享的經驗,也引導觀眾繼續思考作品意涵及其相關的議題。

4.劇場藝術的傳播
策展人謝東寧長期旅居歐洲,熟稔當代劇場各種演出形式,期待能以靈活的劇場藝術形式運用,以精彩好戲的演出,打開觀眾對於劇場的更多想像。

三、演出特色及影響

本次演出上下半場分別為《山路上》與《一個暈倒在水池旁邊的印第安人》,兩部劇作皆以華文文學為基底,立體化延伸創作至劇場形式,以一票兩戲的形式,提供觀眾兩路全然不同的觀劇體驗。

《山路上》由劉天涯編劇、高俊耀執導、康雅婷擔綱獨腳戲演員,改編自陳映真的小說《山路》,以台灣白色恐怖年代為主幹、獨自承受社會及現實壓迫的女人為枝枒,以一位80後女學生的視野,帶領觀眾回溯這被年輕人遺忘的時代,而獨角戲不管在於編劇想像、導演詮釋及演員表演都是挑戰,也都是一次扎實的磨練。

《一個暈倒在水池邊的印第安人》則是由何應權編劇、謝東寧導演,改編自香港作家吳煦斌的同名短篇小說。反思生活中的都會生活、科技進步,成為現代人面對發展、進步的唯一路徑,借印第安人為鏡,開啟一場自然與科技間的辯證。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