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線計畫:聲介面 》
《SCREEN 介面》與藝術家組合「聲線計畫」共同策劃現象書寫專題「聲線計畫:聲介面」,希望建立一個以文字為主聲音為輔的聲音知識論與認識論平台,本計劃有三大特點:
一、拓展聲音知識論與認識論的多元角度
聲響文化學者Murray Schafer曾經說過:「聲音與它創造的機制密不可分。」在書寫聲音時,不像視覺藝術一樣對描述主體進行細緻的造型、材質等勾勒,而更注重於聲音生產過程、物質性與傳遞的狀態與意義。同時聆聽相較於其他感官媒介,是種主觀且無法抑止的動作。因此,在透過文字描述的傳遞上,總是會留給讀者理解該聲音的想像空間。「聲線計畫:聲介面」透過文字書寫搭配現有的社群媒體平台多媒體影音技術,能將描述的聲音主體搭配文字一同傳遞。讓聲音突破以文字為主的論述媒介,拓展以往單純文字書寫認識主體的單一面向,建立各種聲音材料的知識論與認識論系統。
台灣對於聲音的書寫自2017年後的「聲軌」並未有以書寫聲音為主的平台,僅有零星一些對於聲音論壇的舉辦。而藝術史對於聲音的書寫,也更注重於噪音系譜的研究,並未有對於其他更人類學視角的觀察。相反地,越來越多的聲音藝術家的創作漸漸進入視覺藝術展覽的範圍,因此「聲線計畫:聲介面」的計畫專題,希望可以透過文字書寫彌補這個空缺。
二、編輯權力去中心化
藝術家組合「聲線」(沈森森、吳其育、致穎)自2020年3月起即開始經營臉書平台「 Sound Route Project聲線計畫」 ,以去中心化共同編輯模式,邀請藝術家、策展人等由自身感興趣且與聲音相關的主題出發,書寫各種聲音的短篇文字,並且透過社群媒體發布,讓讀者同時收聽該聲音。「聲線計畫:聲介面」在此基礎之上,加入《SCREEN 介面》編輯團隊,以相同模式繼續運作,並且透過寫作者繼續邀請新的寫作者加入。因此書寫對象聲音將更有機會涵蓋各種聲音主題。
三、創建國際連結
「聲線計畫:聲介面」也希望將內容串連發佈至不同平台,例如與議題導向的網路平台《數位荒原》將書寫內容再製生產專題,以提高內容的觸及率。而書寫對象為聲音,更進一步拓展異質平台的合作可能,因此預計於柏林Cashmere Radio合作,將書寫的聲音材料進行編輯。
介面媒體藝術有限公司
2016/07/07
徐詩雨
介面(SCREEN )團隊成立於紐約,以研究及報導媒體藝術(Media Art)出發,團隊同時具有中文母語以及英文母語的國際化藝術寫作人才,是全球第一個針對媒體藝術(傳統繪畫、雕塑之外的藝術創作),連接中文讀者群體與英語當代藝術社群之間的交流與訊息站,並同時希望以彈性與多元的線上線下活動與展覽結合,促進媒體藝術產業的發展發展與人才培育。
2017-2023年活動紀錄:
- 2022-2023,聲介面現象書寫計畫
- 2021,身體放映場
- 2021,恐龍的顏色是愛中國系列工作坊讀書會,鳳甲美術館
- 2017,秋季展覽II,抵抗徒勞無功,紐約456畫廊
- 2017,秋季展覽I,Tall None Fat Raspberry White Mocha Latte,midtown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