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丁連 WU, Ting-Lien
吳丁連,作曲家、1950年出生於臺南市。畢業於臺南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學士)、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University)(碩士)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1987至1988年間任東吳大學副教授、1988至1992年間任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1992至2006年間專任該所教授、1988至1990年間任交通大學電腦音樂工作室主持人、2000至2002年間任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2006年交通大學退休。2006年起專任於東吳大學音樂學系。2006年交通大學退休。2016年東吳大學退休。吳丁連作品經常入選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作品甄選並受不同單位委託創作,演出的足跡遍及臺灣及美國、德國、法國、韓國、中國等地。作曲之外,其學術研究亦曾多次獲國科會研究獎項。 早期音樂學習歷程 吳丁連於1950年出生於臺灣臺南市一農村家庭,自幼成長於充滿鄉野風光的大自然環境中,小學時期最深刻的音樂經驗之一為欣賞地方布袋戲時其搭配播放之各種音樂,上國中時曾隨一位學長非正式地學習彈奏風琴,並嘗試演奏蕭。吳丁連初期的音樂養成並非出自正統的音樂科班體系,而是來自於對自我摸索。1966年國中畢業,吳丁連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臺南一中,然最後選擇了臺南師專,成為該校國小師資科第四屆學生,就此開啟學習專業音樂的大門。 臺南師專提供吳丁連正式學習音樂的機會。除正式課程外,他亦利用課餘時間研究吉他的演奏方式,並購買蕭而化所著之和聲學和對位法,以自學的方式研習樂理。多才多藝且好學不倦的吳丁連,被推選為校內合唱團與國樂社之社長,並在專四時依興趣專長正式進入音樂組,主修小提琴與鋼琴,擔任師專學生合奏樂團及室內樂團指揮,且開始嘗試作曲。在該系每年的定期音樂發表會上,吳丁連除擔任指揮外,曾在1969年演奏了自己的小提琴與鋼琴作品,如《羅曼史》、《憧憬》等等。 1971年自臺南師專畢業後,吳丁連入伍服役(1971-1973),初在軍中的藝工室內樂團拉奏小提琴並從事編曲工作。為提升自己音樂創作之能力,尚在服役期間的吳丁連於1972年拜師當時的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團長史惟亮,學習理論作曲。從這位老師身上,他深刻地認識到東方音樂文化,並開始將中國的民族性音樂語彙化為創作素材。1973年7月31日,吳丁連在史惟亮於臺北實踐堂舉辦的「當代樂府」音樂會上,正式發表了他的第一首音樂作品──鋼琴曲《前奏與賦格》。該作品的成功激勵吳丁連走上音樂創作之路。 在師專畢業後的公費償還服務期間(1973-1978),吳丁連曾任教於臺南縣層林國小與臺南市海東國小,後擔任臺南市成功國小管弦樂團指揮並負責編曲。於此同時,吳丁連並未停下創作的腳步,1974年,他的作品《過程》獲選中韓交流發表,於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演出,之後於臺灣亦出版了以國小國語課本內容為歌詞的兩冊兒童合唱曲集《兒時歌束Ⅰ&Ⅱ》,並完成八首為回憶山中教學的美好時光而寫的鋼琴前奏曲《山居歲月》。 1978年吳丁連結束公費償還服務後本欲直接出國留學,在康謳的建議下,選擇先在臺灣完成大學學業。1979年,吳丁連以小提琴和作曲插班考入東吳大學音樂系二年級,在系上同時受到留學美國的盧炎與留學德國的馬水龍之影響。吳尤其熟讀盧炎帶回的美國音樂理論書籍,深受啟發,替作曲打下扎實的基礎,並決心前往美國留學。 第一位臺灣留美作曲博士與回臺的貢獻。 1981年東吳畢業後,吳丁連前往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碩士班主修作曲,師事Paul O. Steg、Jan Bach以及韓國鐄。隔年畢業後轉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繼續攻讀作曲博士學位(1982-1987),師事Elaine Barkin、Paul Reale、Gilbert Reane及Roy Travis。博士期間,吳丁連得獎不斷,1983年獲得Atwater Kent及Guskahn兩項作曲獎,1984年獲得Hortense Fishbaugh藝術獎學金、John Lennon研究生獎、Henry Mancini影片作品獎以及Henry Mancini電影作曲獎。同年獲選代表學校參加「洛杉磯布烈茲音樂節」(Boulez Festival in LA)之活動擔任作曲家的Composition Fellow,從Boulez身上獲得二十世紀音樂最新的新音樂作曲觀念。吳丁連亦連續接獲臺灣文建會以及亞洲作曲論壇之委託創作。1987年夏天,吳丁連以臺灣第一位留美作曲博士的身份回到臺灣,並任教於母校東吳大學。 1988年,吳丁連應國立交通大學校長阮大年及資訊系教授黎漢林之邀,至該校擔任任副教授並成立臺灣第一所電腦音樂工作室,發展當時國際上正蓬勃發展的電子音樂。這個工作室為當時國內設備最先進及完備的電子音樂研究環境,培育出臺灣第一代研究電腦音樂之人才。研究團隊的成員包括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以及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之高材生,讓此工作室成為電子音樂研究發展的代表性單位,執行之計畫連續多年獲得國科會研究金費。 1992年,吳丁連升等教授。除在校推動研究與教學工作外,他亦擔任亞洲作曲協會與現代音樂協會等臺灣重要音樂協會理事,以積極的行動和創作熱忱投身於臺灣現代音樂的發展。吳丁連多方位與跨文化、跨學科的專業經歷,使其音樂作品的風格顯得極為豐富多樣,他除了善用傳統東方的音階素材外,亦能結合二十世紀西方各種繁複的聲響與建構技巧,創作曲種之範圍從傳統的人聲、器樂獨奏、室內樂、管弦樂外,亦有電子合成音效電腦音樂,並為臺灣該領域的發展先驅。 身為一位作曲家,吳丁連對音樂有著很獨到的思想期許。多年來沉浸在海德格與老莊思想研究中的他,認為音樂並非「技藝之學」,而是「為已之學」、「性命之學」、「天人之學」,亦即音樂不該只是停在娛樂的層面或是僅僅表達人的情感,在聲音之外,音樂應該還要能反映出某種文化意識以及思想哲理。這些理念不僅僅是吳丁連教學時一再強調面對音樂創作音樂時該秉持的態度,他亦將這些理念實踐在他的作品之中。吳丁連是能同時對音樂進行實務創作及研究論述的少數臺灣作曲家之一。(撰寫:沈雕龍 2016/6/30) 1950年:生於台灣省台南市安南區十二佃 1971年:畢業於省立台南師範專科學校音樂組 1971-72年:服役一年十月,服役期間曾在大苑義工隊室內樂團擔任小提琴演奏和編譜 1972年:師事史惟亮教授學習理論作曲 1973年:在史惟亮老師指導下,鋼琴作品《前奏與賦格》發表於前奏與賦格音樂會(台北實踐堂,七月三十一日) 1973-78年:八月退伍,被聘於省交響樂團研究部工作,因礙於師專生服務限制,九月起回國小服務,擔任小學教師五年(台南縣層林、台南市海東、成功等國小) 1973年:七月參加省交響樂團所舉辦的「中國現代樂府」發表會,作品「前奏與賦格」首次發表於台北實踐堂,八月於台北實踐堂參加省交響樂團所舉辦的青少年音樂會作品發表 1974年:八月於台中中興堂參加省交響樂團所舉辦的青少年音樂會作品發表,同一年台南縣成人組作曲比賽第一名全省音樂比賽第二名(第一名、第三名及佳作從缺) 1975年:作品合唱曲「海浪」入選黃自創作獎.一月參加亞洲作曲家同盟中華民國總會作品選拔,發表作品「過程」於漢城 1976年:五月於台北實踐堂參加亞洲作曲家同盟中華民國總會春季發表會,發表作品「弦樂四重奏」 1978年:兒童歌舞劇「后羿射日」與童聲合唱曲「兒時的歌束」首次發表於台南 1979-81年:獲學士學位(B.A.)於東吳大學音樂系 1982年 ‧獲碩士學位(M.A.)於北伊利諾大學(N.I.U.),師事PaulO.Steg,JanBach及韓國璜教授 ‧室內管絃樂作品《秋思》兩次發表於北伊利諾大學音樂廳(一次為作曲組的發表,另一次為作曲組與各組代表的音樂會.) 1983年: ‧得AtwaterKent作曲獎(U.C.L.A.) ‧得GusKahn作曲獎(U.C.L.A.) ‧室內樂「懷舊的嘆息」獲選演奏於密西根州立大學(EastLansing)舉辦的第七屆作曲家研討會(美國) 1984年: ‧得HortenseFishbaugh藝術獎學金(U.C.L.A.) ‧得JohnLennon研究生研究獎(U.C.L.A.) ‧得HenryMancini影片、電視作品獎(U.C.L.A.) ‧人聲與管弦樂「念奴嬌」、室內管弦樂「秋思」分別獲得文建會徵選管弦樂、室內樂獎 ‧被選為PierreBoulez的ComposerFellow,代表參加「洛杉磯布雷茲音樂節」(U.C.L.A.) ‧管弦樂作品「秋風中的三個角色」獲選代表U.C.L.A.研究生,在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anDiego)第一屆加州大學學生作曲家音樂節演出 1985年: ‧擔任台南國際暑期音樂營的作曲教師 ‧整場個人作品發表會於U.C.L.A.(基於Lennon和Mancini獎之要求) ‧出席第三屆亞洲作曲家論壇,並發表論文「我的音樂語言的成長」 1986年: ‧擔任U.C.L.A.音樂系理論課的助教 ‧博士候選人 ‧室內樂作品「懷舊的嘆息」獲選演出於聖路易士新音樂圈的節日音樂會(St.LouisNewMusicCircleFestivalConcert)(美國) ‧管弦樂「秋風中的三個角色」獲文建會徵求作品獎 ‧獲文建會委託創作管弦樂 ‧獲U.C.L.A.博士候選人暑期研究獎學金 ‧獲美國紐約中國時報基金的博士候選人獎學金 1987年: ‧獲U.C.L.A.作曲哲學博士學位(Ph.D.),師事ElaineBarkin、PaulReale、GilbertReaney及RoyTravis等教授 ‧獲南加州「PhiBetaKappa」國際學術獎學金 ‧任教東吳大學音樂系(1988年7月底止) 1988年: ‧國立交通大學專任副教授,兼電腦音樂工作室主持人(兼任主持人至1990年7月) ‧室內樂作品「五月的反響」獲文建會徵求作品獎 ‧打擊樂合奏作品「冰凍的嘆息」(朱宗慶打擊樂團委託)首演於國家音樂廳 ‧三重奏「空」在德國科隆電台播出 ‧主持一系列現代音樂回顧與展望之座談會(台北、新竹) 1989年: ‧長笛合奏作品「霧」(唐律長笛樂團委託)首演於國家音樂廳 ‧三重奏「空」獲文建會徵求作品獎 ‧三重奏「空」於十一月在德國「AktiveMusicFestival」演出 ‧有關個人小傳、作曲理念、與「空」的作品分析,刊在德國音樂期刊「MusicTexte」(28/29,1989)pp.24-28"Schemtterlingstraum,undVogelschrei,ZuZweiAspektenzeitgenossischertaiwanesischerMusik",由德國作曲家VolkerBlumenthaler執筆 1990年: ‧雙鋼琴作品「TheUnendingMoment」首演於國家音樂廳 ‧長笛合奏作品「霧」獲文建會徵求作品獎 ‧得國科會研究補助(專題名:一個統整的電腦作曲環境之研究) 1991年: ‧管弦樂與鋼琴的「無止境的片刻(三版)」,獲文建會徵求作品獎 ‧得國科會研究補助(專題名:一個電腦上的音類集環境) ‧文建會委託作品「寂」首演於國家音樂廳 1992年: ‧作品「懷舊的嘆息」於五月發表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之國際作曲家評議會上 ‧管弦樂作品「無止境的片刻」首演於第一屆華裔作曲家音樂節 ‧為MIDI鋼琴與一般鋼琴的「無止境的片刻(二版)」,入選於國際電腦音樂會議(10月在美國SanJose演出) ‧作品「空」在德國Heibronn的新音樂節演出(5月23日,1992) ‧升等教授(八月起生效) 1993年: ‧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兼任,課程為『作曲理論』(82學年度第一學期) ‧天帝教天人研究所兼任,課程為『音樂經驗』 ‧國科會計畫「電腦上的音類集理論」完成報告 ‧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舉辦作曲家研討會的講員(南投縣溪頭) ‧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舉辦作曲家研討會的講員,題目為解構浪潮中的創作的省思(台北縣金山) ‧獲國科會優等研究贊助(計畫:電腦上的音類集理論環境) ‧參加亞太音樂節,發表管樂作品「無止境的片刻」與電腦音樂作品「動中之靜,靜中之動」 1993年: ‧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舉辦作曲家研討會的講員,題目為創作的省思II—音樂結構事件的生成、轉化與其心理基礎(台北縣金山) ‧獲國科會優等研究(計畫:解構浪潮中創作的省思) ‧負責天帝教天人藝術研究所的籌備 ‧國科會計畫「在MAX下新音樂的創作與教學環境」完成報告 ‧文建會委託創作(六重奏) 1994年: ‧擔任台北市國樂團舉辦作曲家研討會講員,題目為談音樂對比轉化的幾個問題(台北縣金山) ‧應邀台北國際樂譜展專題演講,講題為現代音樂不定性美學與記譜 ‧台北市立國樂團委託創作室內樂作品“空”演出(法國巴黎中華文化中心,11月29、30日) ‧獲國科會甲等研究(論文名---音樂結構事件的生成、轉化及其心理基礎) 1997年: ‧聲樂與管弦樂作品「念奴嬌」,由上海管弦樂團於上海音樂廳演出(5/8/1997) ‧獲國科會甲等研究獎(論文名---視窗下音類理論/作曲環境) ‧室內樂作品(長笛/大提琴/鋼琴/單簧管/長號/打擊)「五月的反響」發表於音樂台北第二屆作曲比賽評委音樂會於台北市實驗劇場(4/13/1997)及韓國漢城延世大學音樂廳(5/28/1997) ‧銅管五重奏「遙遠的呼喚」發表於基隆音樂節(5/21/1997) ‧「無止盡的片刻」(MIDI﹠AcousticalPiano)發表「曲協現音」於交大演藝廳(5/30/1997) ‧交響管弦樂作品「一陣漣漪後,寧靜的湖」發表於台北國家音樂廳(11/17/1997) ‧聲境―杳(市國委託作品)發表於台北國家音樂廳(1/17/1997) 1998年: ‧擔任台北市國樂團舉辦作曲家研討會講員,講題:無聲的表情(南投縣日月潭中信飯店) ‧台北/漢城作品交流發表會;演講:無聲的表情(Mar.18,p.m.7:30),作品—“空”(Mar.20,于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心境—幽(采風委任作品),首演於(May.17,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心境—幽發表於洲作曲家音樂節於台北(Sep.22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獲國科會甲等研究獎(論文名—單音結構之美學及其應用模式之建立) ‧五月反響—發表於紐文中心(紐約,Sep.24、25) 1999年: ‧擔任台北市國樂團舉辦作曲加研習會講員,講題:《論音樂共享性的若干問題》 (台北縣市新會館) ‧中科院演講:《音樂欣賞之經驗》(桃園縣龍潭鄉) ‧心境—幽將發表於音樂台北作品比賽評委之音樂會(國家音樂廳―演奏廳,5月) ‧擔任第四屆音樂台北作曲比賽決賽評審委員 ‧「空」發表於漢城延世大學音樂廳(5月) ‧獲國科會甲等研究獎(論文名―無聲的表情) ‧出席第六屆中國新音樂史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並提出二首作品「心境」和「一陣漣漪後,寧靜的湖」,相關研究見洪崇焜《從羅永暉與吳丁連的四首作品看傳統的綜攝與再造》,第六屆中國新音樂史研討會—新音樂創作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新音樂的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美學基礎。 2000年: ‧完成室內樂「生之虛與實」之作品(此為國家文化基金會補助) ‧個人作品回顧展,地點:十方樂集(5月24日) ‧受邀出席民族音樂會議、擔任多場會議之講評與主持,並發表論文《民族音樂對當代音樂創作之啟發-積澱與創作》(台北,6月24、25日) ‧獲國科會甲等研究獎(論文名―論音樂共享性若干問題) ‧大提琴獨奏曲-「獨-默、吟、唱、白」首演於國家演奏廳(10月11日) 2001年: ‧擔任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2月) ‧受邀於中山科學研究院演講,講題:《音樂欣賞之經驗與生命之詮釋》(台北縣三峽,5月18日) ‧受邀於立法院文化講座,講題:《音樂欣賞之經驗與生命之詮釋》(8月8日) ‧應邀於第一屆加台夏季音樂節講課,課名:《詮釋與表達》(8月15-27日) ‧室內樂作品-「生之虛與實」應邀發表於春秋樂集(台北新舞台,12月1日) ‧擔任文建會室內樂演奏人才種子培訓計劃系列《詮釋與表達》之講課(台北藝術大學,8月-12月) ‧應邀九十年度災後生活重建學校教學暨學生輔導計劃台中市國民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習活動演講,講題音樂欣賞之經驗與生命之詮釋(台中市曉明女中,12月13、17、19日) 2002年: ‧主持專題討論-華人民族音樂創作之手法與應用,世界華人民族音樂創作暨發展論壇,國立實驗國樂團、中華民國國樂學會主辦(中國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國際會議廳,6月7日) ‧卸任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一職(6月28日) ‧作品「獨-默、吟、唱、白」發表於「啟動台灣聲音系列音樂會」(國家演奏廳,7月) ‧擔任文建會室內樂演奏人才種子培訓計劃系列《詮釋與表達》之講課(台北藝術大學,8月) ‧「吳丁連」收錄於Grove音樂辭典:Mittler,Barbara,"WuDinglian[WuTing-Lien]",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2nded),Macmillan,2001年‧獲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頒第十五屆傑出校友獎(學術類,12月23日) 2003年: ‧〈奈米世界中的人文藝術關懷與生命沈思〉收錄在《奈米世界—賦予大學新機會》吳重雨編著,第29—40頁 ‧〈史惟亮的音樂理念〉發表於20世紀中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於外雙溪東吳大學(5月15日~16日) ‧擊樂合奏作品-「冰凍的歎息」由十方樂集樂團發表於國家音樂廳(8月14日) ‧參與文建會《2003年民族音樂創作獎》之室內樂初賽和協奏曲組決賽之評審以及作曲家研討會(10月31日-11月2日) ‧室內樂作品-「心境」發表於采風《經典作品音樂會》(12月,國家演奏廳) 2004年: ‧參與文建會《2004年民族音樂創作獎》決賽之評審(8月15日)及作曲家研討會(8月16-19日) ‧鋼琴作品《台灣民謠變奏與其意象》發表於台北縣板橋文化中心(12月31日) ‧受邀於九十三年度教育部技專院校教師在職進修活動「聲色世界中的自我」研習會演講,講題:《音樂欣賞:態度、審美與治療》(11月12日) ‧受邀於作曲家協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演講(9月19日)和師大音樂研究所演講(11月17日),講題:《作曲家與生命態度─作品作為作曲家生命態度的物化形式》 ‧受邀於台中新民高中音樂班演講,講題:《音樂所學何事》(3月) 2005年: ‧「台灣民謠變奏」發表於國家音樂廳(1月17日) ‧擔任文建會主辦福爾摩沙作曲比賽管弦樂組初複賽之評審 ‧被聘九十三年度台大人文社會學院教師審議委員會外聘委員(1月) ‧9月於東吳大學音樂系兼任 ‧作品「小提琴奏鳴曲」、「黃昏之夢」(聲樂與鋼琴)將在7月17日(台南縣立文化中心)、7月19日(宜蘭演藝廳)、7月20日(嘉義市文化中心音樂廳)、7月25日(台北國家演奏廳)演出 ‧作品「始與終」及「三月禱語」於李宜珍的鋼琴獨奏會,分別在中壢藝術館音樂廳(9月9日)和台北國家演奏廳(9月10日)演出。 ‧作品「始與終」於李宜興的鋼琴獨奏會,分別在交大演藝廳(12月20日)和台北國家演奏廳(12月23日)演出。 ‧被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聘為93學年度教師評估委員會委員。 2006年: ‧作品「空」於「音樂與建築的對話」音樂會,在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3月10日)演出。 ‧作品「創意曲」、「前奏與賦格」於李宜珍的鋼琴獨奏會,在台北國家演奏廳(3月27日)演出。 ‧作品「三首中國詩」於交大室內樂工作坊2006春季公演,在台北國家演奏廳(6月5日)演出。 ‧雙鋼琴(midi-piano和acousticpiano)作品「無止盡的片刻」於交大「音樂與科技的對話」音樂會,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演講廳(7月14日)及台北國家音樂廳實驗劇場(8月24日)演出。 2007年: ‧作品「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環境音樂版),發表於國際電腦音樂音訊技術研討會 (InternationalWOCMAT),於交通大學(1月5日)。 ‧作品「小提琴奏鳴曲」,發表於東吳大學雙溪新樂之聲,於台北新舞台(6月11日)。 ‧被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聘為95學年度教師評估委員會委員。 ‧作品「黃鶴樓」(2007年最新版),發表於國人樂展「歌.樂與文學-交會時互放的光芒」(12月8日台北國家音樂廳) 2008年: ‧被聘九十六年度台大人文社會學院教師審議委員會外聘委員(3月) ‧《朝向音樂「道」的路》發表於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5屆系際學術研討會(3月14日) ‧參加第五屆表演藝術跨界對談學術研討會,以討論人身分參予呂孟嫻論文《論姿態性音樂及音樂的疏離效果─以「馬哈哥尼城的興衰」為對象》的討論(5月16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學術研講廳) ‧作品「心境」發表於2008台北傳統藝術季《鼓今中外》(5月28日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雙鋼琴作品「清明」,發表於東吳大學雙溪新樂之聲(6月11日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松怡廳) 2009年: ‧學術研討會一場的主持人(台灣南北管與當代音樂創作,地點: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會議室〔台大校區〕,時間:2009年5月8日,主辦單位:台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 ‧學術研討會講評人(鼓勵創作,地點: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霧峰演奏廳,時間:2009年10月18日,主辦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台藝大音樂系演講,講題:詮釋與閱讀──音樂活動中的思與感,時間:2009年4月23日。 ‧作品「心境」發表於漢城音樂節(2009年5月,采風絲竹室內樂團) ‧教育部文藝獎(作曲教師組)評審 ‧長笛作品奏鳴曲,發表於東吳大學雙溪新樂之聲(5月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松怡廳) 2010年: ‧教育部文藝獎(作曲教師組)評審 ‧八首二十世紀鋼琴小品,發表於東吳大學雙溪新樂之聲(5月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松怡廳) ‧作品「心境」發表於冬季奧運音樂節(采風絲竹室內樂團) ‧兩廳院青年作曲比賽初審 2011年: ‧被聘九十九年度台大人文社會學院教師審議委員會外聘委員(3月) ‧被聘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百年藝教前瞻──數位影音委託創作計畫」補助案審查會委員(2月25日) ‧受邀於師大音樂系管絃樂法課(講師:莊文達)演講,講題:《音樂心靈》(3月11日A.M.8:30~1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發表五首鋼琴小品。(5月8日P.M.7:30國家演奏廳) ‧發表長笛作品-「無」(首演)和「心境」。(5月17日P.M.7:00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松怡廳) ‧發表論文《盧炎音樂的詩與思之世界性》於第一屆「盧炎音樂學術研討會」。(9月29日東吳大學國際會議廳) ‧擔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建置音樂創作與行銷平台」音樂作品徵選決選評審委員。(11月29日) 2012年: ‧被聘壹百年度台大人文社會學院教師審議委員會外聘委員(3月) ‧邀聘擔任101年度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委員。 ‧發表論文《音樂心靈》於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9屆系際學術研討會(3月16日) ‧發表大提琴獨奏作品《獨》,由歐陽伶宜教授擔任獨奏,發表於東吳大學松怡廳(5月日) ‧被聘擔任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第五屆全人教育學術發表會《通識專業手牽手•全人教育大步走》論文評論人。(7月02日) ‧於雙溪樂集冬季音樂會發表《澄懷》,為長笛與鋼琴,由黃貞瑛教授、陳彥蓉擔任發表。(11月03日) ‧主辦《費爾•溫瑟教授紀念音樂會》於東吳大學松怡廳(12月07日) 近期作品 2017: 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聯合院展「夏雪冬雷-淡水河殉情記」舞台劇音樂創作、TCO藝想系列:聽!紅色在唱歌,作品《會說話的畫》、混聲四部合唱《和湖水握握手》及《就是那種心情》 2016: 九份昇平戲院金石優人舞台劇「黃金鄉」音樂製作、肢體音符舞團「月牙泉」音樂創作(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文化大學戲劇系公演「冬城好女人」音樂製作、風潮唱片「空,猶有聲」音樂CD音樂製作、「2016淨韻三千」晚會音樂製作 2015: 台北柳琴室內樂團委託創作:阮二重奏《關雎》以及《Let's Leap》彈撥樂版本、雙溪樂集音樂會《戲倉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韓國首爾演出:當伽倻琴遇見琵琶《尋音二諦組曲》、台北簪音樂團委託創作《風揚鳴》 2014: 華岡藝展擊樂劇場《蛻》、二胡三重奏《Let's Leap》、陳澄波畫作與音樂對話「北回歸線下的油彩」作品《沉思》、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港都紫薇》、「2014淨韻三千」晚會音樂製作 2013: 委託大型國樂CD作品《迴有誡》、《暴厲誡》、《麋迷誡》。 2012: 室內樂長笛二重奏《聖諦》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王小尹打擊樂獨奏會:音樂劇場《Black Transcendence》、林玥礽鋼琴獨奏會:鋼琴獨奏《港都夜雨》 2011: 王小尹打擊樂獨奏會:音樂劇場《遇見Rencontre》。
管弦樂/協奏曲
聲樂作品(含合唱曲)
室內樂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生之虛與實 | 室內樂:單簧管、擊樂、鋼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2000 | ||
心境—幽 | 國樂絲竹六重奏 | 1998 | ||
遙遠的呼喚 | 銅管五重奏與打擊樂 | 1997 | ||
寂 | 國樂絲竹五重奏(笛、琵琶、二胡、古箏、打擊樂) | 1992 | ||
霧 | 長笛合奏和鋼琴 | 1989 | ||
冰凍的嘆息 | 十個打擊組和鋼琴 | 1988 | ||
空 2nd version | 長笛、大提琴和鋼琴 | 1986 | ||
空 | 長笛、大提琴和鋼琴 | 1985 | ||
五月的回響 | 長笛、單簧管、伸縮號、大提琴、打擊樂和鋼琴 | 1984 | ||
在秋風中的三個人物 | 室內管絃樂 | 1983 | ||
懷舊的嘆息 | 室內樂與三個打擊組 | 1982 | ||
秋思 | 室內管絃樂 | 1981 | ||
賦格 | 木管五重奏 | 1980 | ||
清明 | 雙鋼琴組曲 | 1979 | ||
古意 | 絃樂四重奏 | 1976 | ||
古老的色彩 | 絃樂四重奏 | 1975 | ||
對話 | 二隻小提琴二重奏 | 1973 | ||
悲落葉於勁秋 | 弦樂四重奏 |
器樂獨奏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無 | 長笛獨奏 | 2011 | ||
獨-默、吟、唱、白 | 大提琴獨奏 | 2000 | ||
無止境的片刻 | 鋼琴獨奏 | 1990 | ||
揭發不同二十世紀音樂技巧的十五首小品 | 九首為鋼琴/三首為五隻長笛/一首為絃樂合奏/一首為長笛獨奏/一首為多媒體 | 1981 | ||
變奏曲 | 鋼琴獨奏 | 1981 | ||
三重奏 | 長笛、大提琴、鋼琴 | 1980 | ||
奏鳴曲 | 小提琴和鋼琴 | 1979 | ||
三月的禱語 | 鋼琴 | 1975 | ||
過程 | 長笛、鋼琴 | 1975 | ||
九首鋼琴詩意小品 | 鋼琴 | 1974 | ||
長笛奏鳴曲 , 四樂章 | 長笛、鋼琴 | 1974 | ||
八首鋼琴前奏曲山居歲月 | 鋼琴 | 1973 | ||
賦格 | 鋼琴 | 1973 | ||
虛 | 長笛獨奏 | |||
澄懷 | 長笛與鋼琴 |
電聲音樂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無止盡的片刻II | MIDI Piano & Acoustic Piano | 1990 | ||
山水國歌 | 電腦音樂 | 1989 | ||
動中之靜、靜中之動I | 電腦音樂 | 1989 | ||
動中之靜、靜中之動II | 電腦音樂 | 1989 |
未提供文字著作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