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珩均 Ni,Heng-Chun
1990年出生於基隆,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制國樂系、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班作曲組。大學期間副修作曲,師事李沛憶老師。碩士主修作曲,師事楊聰賢教授。 過去這一段時間中,我喜歡在作品裡面同時展現出西方音樂傳統,以及臺灣音樂傳統的脈絡。例如,我在琵琶四重奏《加官進祿》(2016)、給國樂團的《流連,在熟悉又陌生的門徑中》(2020)、曲笛協奏曲《對話》(2022)等作品中,皆不同程度地模擬北管戲曲的某些結構,同時在音色、音高等方面運用陌生化的聲響效果。 重要作品:《對話》曲笛協奏曲(2022);《流連,在熟悉又陌生的門徑中》給國樂團(2020);《加官進祿》琵琶四重奏(2016)。 學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學士(笛子)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作曲) 專業經歷 2014年獲選代表北藝大赴韓國參加「2014Nong Progect」作曲交流活動(由韓國藝術大學主辦),並於該校發表作品「四重奏-給長笛、豎笛、中提琴與大提琴」。 2014年獲選參加日本「武生音樂祭」作曲工作坊,受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指導。 2015-2020年間擔任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專案管理計畫」研究助理(臺灣音樂學會承辦),接觸臺灣各保存者的傳習歷程與藝術內涵。
管弦樂/協奏曲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在開始之前 | 國樂團 | 2022 | 6分30秒 | |
對話-曲笛協奏曲 | 國樂團 | 2022 | 10分 | |
流連,在熟悉又陌生的門徑中 | 國樂團 | 2020 | 6分 |
聲樂作品(含合唱曲)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野店 | 人聲、琵琶、鋼琴 | 2011 |
室內樂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海闊山懸 | 笛、二胡、琵琶、古箏 | 2023 | 6分30秒 | |
蘊.動 | 笛、中阮、古箏 | 2021 | 9分40秒 | |
凝.雪 | 豎琴、古箏與洞簫 | 2019 | 9分 | |
秋之樂譜 | 人聲、二胡、中提琴、柳琴、古箏 | 2018 | 5分40秒 | |
加官進祿 | 琵琶四重奏 | 2016 | 7分 | |
莫忙 | 高笙、二胡、馬林巴 | 2016 | 6分30秒 | |
莫急 | 高笙I、高笙II、中笙、低笙 | 2016 | 11分40秒 | |
板鼓與木管五重奏 | 板鼓、長笛、雙簧管、豎笛、法國號、低音管 | 2015 | 6分 | |
絲竹小品集 | 梆笛、曲笛、高笙、揚琴、琵琶、中阮、大阮、打擊、二胡、中胡、大提琴 | 2015 | 6分 | |
三重奏 | 柳琴、簫、二胡 | 2014 | 6分 | |
弦樂四重奏 | 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大提琴 | 2014 | 6分 | |
絲竹五重奏 | 笛簫、琵琶、揚琴、大阮、胡琴 | 2014 | 5分 | |
四重奏 | 長笛、豎笛、中提琴、大提琴 | 2013 | ||
悸動 | 竹笛三重奏 | 2013 | ||
伏流 | 古琴與洞簫 | 2011 | ||
我歌月徘徊 | 笛子、笙、揚琴、中阮、大提琴、擊樂 | 2011 |
器樂獨奏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五首鋼琴小品 | 鋼琴 | 2012 |
電聲音樂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獲國藝會補助 |
---|---|---|---|---|
蕩蕩悠悠 | 竹笛與電聲音樂 | 2012 |
*連結至「補助成果檔案庫」網站對應補助成果
作品名稱 | 樂曲編制 | 創作年代 | 演出長度 |
---|---|---|---|
在開始之前 | 國樂團 | 2022 | 6分30秒 |
對話-曲笛協奏曲 | 國樂團 | 2022 | 10分 |
蘊.動 | 笛、中阮、古箏 | 2021 | 9分40秒 |
流連,在熟悉又陌生的門徑中 | 國樂團 | 2020 | 6分 |
絲竹小品集 | 梆笛、曲笛、高笙、揚琴、琵琶、中阮、大阮、打擊、二胡、中胡、大提琴 | 2015 | 6分 |
未提供文字著作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