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Kai-Huang

陳愷璜

策展人資料提供時間:2021-12-31

作為當代跨領域觀念藝術家,以藝術觀念性(concept for arts)、裝置(installation)、影像(片)複合媒體(filmic / multi-media)、總體環境轉換與跨領域策展(total environment convert & trans-disciplinary curating)為主要創作領域。

長期關注在「文化本體論之不可能性的變異上」、「不斷轉向的誤衍主體」(Trans-subjectivity paralogic)與「藝術社會關係介入」(Intervention Arts)等社會性美學與當代政治化歷史交錯議題的認同探索,亦為臺灣獨立美學的實創者。於1980年代末期,即開始以跨媒體藝術形式(觀念行為、影像與新媒體、跨領域多媒材空間裝置)進行與此議題相呼應的計畫型(Art Projects)創作。總體稱為:「文化測量」(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es / Culture Measuring)。

自1990年代初,即影響許多具連結性面向之臺灣新世代藝術團體、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國家氧、後八……等)。一直以來即持續關注臺灣本體論域的藝術解殖褶曲、國族變異進路,持續作操在文化測量的總體觀念之藝術與機構運動實踐上。進而什麼是不再需要被生產出來的(作品),成了他的藝術另異探索。它們的確如此的在生活中擴延著──必須重新正視那原本就在那裡的存有──經由他人的參與協力而顯現出該有的變態、差異與流動。也投注過許多不同領域的工作與計劃,先後在臺灣幾個主要的藝術大學擔任過教職。是總體環境轉換與跨領域觀念藝術家(創作與演策)、藝術社會運動實踐者也同時是藝術教育者、文化顧問與微型機構興革者的多重身份。

持續進行上述藝術的計劃性創作外,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臺北市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曾任北藝大美術系主任、美創所所長、造型所所長、藝術跨域研究所(創所)所長、學務長、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文學跨領域創作研究所(創所)所長……等職,主要的創作生活、展演與工作都在臺北。

  • 2017-2020

    《合力組裝米克斯》,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 2017

    《桃園地景藝術節》,觀音區白千層林道區周邊埤塘,桃園,臺灣

  • 2016

    《桃園地景藝術節》,新屋海岸、八德埤塘,桃園,臺灣

  • 2015-2016

    《新桃花源互動裝置藝術計畫環境藝術節》,桃園,臺灣

  • 2015

    《浮生:北海現地藝術檔案》,觀潮廣場,新北市,臺灣

  • 2011

    《宜蘭綠色博覽會環境藝術節》,武荖坑,宜蘭,臺灣

  • 2010

    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文賢油漆工程行、豆油間俱樂部,臺南,臺灣;豆皮文藝咖啡館,高雄;田園城市藝文空間,臺北,臺灣

  • 2008

    《國際藝術學院工作營──臺北甩尾 Taipei Drift》,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臺北,臺灣

  • 2008

    《高雄鋼雕藝術節》,三民區中都唐榮磚窯廠,高雄,臺灣

  • 2007

    《「臺北─福岡」青年藝術家交流展》,福岡市立美術館,日本

  • 2005

    《亞太藝術論壇》,協同策展,臺北藝術大學,臺北,臺灣

  • 2005

    《關渡花卉藝術節》,協同策展,臺北藝術大學、農委會,臺北,臺灣

  • 2001

    《五十分鐘裝置展》,金華街李診所,臺北,臺灣

  • 2000

    《華麗的死亡姿態觀念性藝術專題展》,國立藝術學院圖書館7樓展覽館,臺北,臺灣

  • 1997

    《南寮漁港環境(空間裝置)藝術》,南寮漁港,新竹,臺灣

  • 1996

    《幸福社區──總體戰略之歡笑與淚水新世代專題展》,陳愷璜、在地實驗聯合策展,臺北,臺灣

  • 1995

    《交互作用──環境空間裝置觀念性藝術專題展》,三芝廢棄倉庫,新北市,臺灣

  • 1994

    《新事實實驗展》,伊通公園畫廊,臺北,臺灣

  • 1993

    《臺灣當代藝術的不可名狀之境:流亡與放逐環臺專題展》,阿普畫廊,臺北,臺灣;高高畫廊,臺南,臺灣;阿普畫廊,高雄,臺灣

  • 1991

    《伊通國際郵遞藝術IT International Mail Arts展》,伊通公園畫廊,臺北,臺灣

  • 1986-1990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國家造型藝術最高等級文憑)(D.N.S.A.P. Equivalence),造型藝術碩士

  • 1983-1986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西畫組

  • 201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領域創作研究所,(創所)所長

  • 2017-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

  • 201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2016-2017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

  • 2015-2016

    工信工程、加拿大商龐巴迪、英商莫特麥克唐納「捷運三鶯線」公共藝術案總顧問

  • 2015

    新北市文化局公共藝術審議會,委員

  • 201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特聘教授

  • 2013-2016

    財團法人三芝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2013-2016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 2010

    農委會休閒農業區審議委員會,委員

  • 2006-

    曾參與三十餘案環境與公共藝術案執行(徵選)小組委員

  • 2006-201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兼所長、藝術跨域研究所創所所長

  • 200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務長

  • 2000

    開始以Lab. TCHENOGRAMME「藝術與觀念實驗室」名義運作

  • 2000

    Communiversity E-learning網路科技公司,CEO

  • 1999

    成立「學校」(THE SCHOOL / L'ECOLE)

  • 1998

    Dreamer,藝術顧問

  • 1996

    Baleine Design Studio,藝術總監

  • 1995

    在地實驗(ET@T),總編輯/藝術總監(網路電視臺(ET@T Web TV Site))

  • 2011

    〈分裂考掘「微影像」的微生產機制〉,《藝術家》

  • 2010

    〈以重複達致革命?從「莊普地下藝術展」談起〉,《典藏今藝術》,214期

  • 2010

    〈社會弱想望平臺︰藝術場域裡「無能者」(incompetent)的影像變體實踐〉,林煌迪總編輯,《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臺南:文賢油漆工程行

  • 2010

    〈當代影音微生產及其日常部署──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微影像」計畫〉,《藝術家》,425期,頁352-355

  • 2010

    〈洞悉當代藝術創作場域裡的影像變體實踐〉,《藝術家》,420期,頁278-281

  • 2009

    〈在這樣遙遠所在的「主體」運動……談「臺灣當代藝術文件」展〉,《典藏今藝術》,202期,頁98-101

  • 2008

    〈當「藝術計畫」成為現實的趨動媒介──2008高雄鋼雕藝術節〉,《藝術家》,402期,頁343-345

  • 2008

    〈藝術生態測度──在當代文藝實境脈絡中的「高雄鋼雕藝術節」〉,《典藏今藝術》,193期,頁185-187

  • 2008

    〈一國兩大:在mis en scene與教育政體間的藝術評圖事件實錄〉

  • 2006

    《疲憊與等待之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2005

    〈現在時間告終〉,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著,陳愷璜譯,《典藏今藝術》,150期,頁78-85

  • 2005

    〈什麼是台灣當代雕塑?〉,現代雕塑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史積澱與境況標向」

  • 2001

    《關於流動的必然滲為恢宏》(What of the flowing permeated into the magnificent),Lab. TCHENOGRAMME,電子輸出出版

  • 1995

    《關於'TCHENOGRAMME'》(A Propos du TCHENOGRAMME'),臺北:在地實驗

  • 1993

    《當代藝術的不可名狀之境──流亡與放逐》(300頁),未出版

  • 1993

    〈談時尚──衣服的哲學思考:蔽體〉,芙蓉坊

  • 1992

    〈試論臺灣邊陲符號總體處境與義大利超前衛之對質與省思〉,《雄獅美術》,258期,頁50-53

  • 1992

    〈南臺灣……〉,新風格雙年展

  • 1992

    〈亞熱帶植物〉,誠品藝文

  • 1992

    〈論藝術的有機撞擊──關於垃圾的數十種想法〉,《雄獅美術》,257期,頁69-73

  • 1992

    〈從物體開始的幾則狀況〉,《雄獅美術》,253期,頁91-95

  • 2019-2020

    國家人權博物館、原民會、臺灣民主基金會聯合創作計畫補助:「合力組裝米克斯」計畫

  • 2018

    臺北市文化局創作補助:「維持現狀」(Maintain status quo)

  • 2017

    桃園市文化局創作補助:「BAREHANDS Vol.1」,國家畫廊,吉隆坡,馬來西亞

  • 2014

    臺北市文化局創作補助:「莫那是島:能持續斷頭的魯道」

  • 2010

    臺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度策展專案獎助計畫︰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

  • 2001

    美國紐約EARTH N.Y.藝術實驗室建構計畫贊助

  • 1998

    臺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獎助計畫:「週;海徑──月亮是太陽」

  • 1986-1990

    法國外交部「造型藝術」獎學金赴法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