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

賴依欣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破碎的神聖-是他者,還是自身|賴依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破碎的神聖」展覽計畫概念始於2014年,以生活場域周遭具有歷史/文本/敘事意義的空間與其脈絡,以及它們所遞延的各面向與今日的關係為出發。此展覽也延續了我近年來思考與關注的三個面向,首先是自2012年起以創立的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所進行的「駐市計劃」發展出對於城市、空間文本、歷史和文化轉譯的關注;第二點來自於許多美術館與各式展演場域在2000年後(因應政策)大量使用古蹟/歷史建物空間,由此針對藝術在這些歷史空間裡的所形成的對話關係,以及其所形塑的文化精神和不同層面的政治權力的運作;第三點,同時也成為展覽核心精神是來自於法國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在觀察巴黎地鐵時所談及的「破碎的神聖」一詞對於歷史場域、集體意識認同和個體,以及今日破碎的歷史參照等討論。

展覽企圖將「破碎的神聖」這個概念延伸思考至台灣特有的歷史場域和政治背景進而產生進一步的討論,藉由台北當代藝術館和空總創新基地,發展出兩個面向的思考和對話:「歷史空間的記憶和文化轉譯」和「政治空間的國家權力與個人的生命政治」,兩地共9組藝術家的作品也由此延伸和回應。另外,展覽亦企圖提供一種我稱之為「作者式的閱讀」的觀展經驗,意即觀眾在觀賞展出作品的過程中,必須要帶著自己的某種想法,針對場域本身以及途經所見的城市狀態進行拼湊,本展除了雙展場的規劃外,如黃思農與再拒劇團的單人聲音劇場《其境/他方》,亦帶領每個獨自體驗的參與者從中山捷運站內的一通電話,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隨著作品指引驅動至萬華。策展團隊亦投入相當心力針對展覽場域從日治時期、國民 政府來台時期,以及時至今日歷經的具體或意義上的變貌,進行不同領域的訪談、蒐集資料、地圖、照片等。這些關於建築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在本次展覽亦透過出版文宣做梳理與呈現,企圖打開展覽不同面向的理解。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