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大型樂曲創作

林桂如

  • 兩首大型樂曲創作|林桂如|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兩首大型樂曲創作|林桂如|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兩首大型樂曲創作|林桂如|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兩首大型樂曲創作|林桂如|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林桂如「兩首大型樂曲創作」創作簡介

本計畫兩首樂曲皆按預定進度完成,並各自受到戲曲及舞蹈的啟發與影響。《六月雪》的創作動機來自觀賞崑曲《竇娥怨》的片段,13重奏《暴力與寂靜間的剎那》則受日本舞踏《山海塾》的作品影響。

作品一:合唱交響曲《六月雪》

本曲的歌詞素材雖與原計劃不同,但在西方管絃樂法與中國古典詩的融合、人聲與管絃樂團的融合、詩詞意境與音響空間的融合及文字與音樂的結合等方面,仍遵循原計畫所提出之創作方向。

本曲取材自《竇娥怨》的故事,除原本預定之管絃樂團及合唱團編制,為達到音樂所欲表現之張力, 另加入獨唱女高音及蘇格蘭風笛。女高音與合唱團之歌詞採中英對照的設計,我特地在作曲時,以精簡的中文歌詞入韻,除了避免外國演出者咬字發音不精準的問題,希望引導聆聽者(首演聽眾多為不懂中文之美國人),先感受到中文入樂後所表現的意涵,再以英文歌詞接續演唱,企圖從聲響、意境、與文字意義各方面融合傳達《六月雪》(竇娥冤)故事中淒美而糾葛的意象。蘇格蘭風笛的使用則是因為它符合了我所需求的音色,並且較直接使用中國樂器,帶來更多的驚奇與想像。

樂曲起始於竇娥被押赴刑場一景,飾演竇娥的獨唱女高音,以不同的情緒緩緩唱出冤枉二字,時而悲泣,時而絕望,時而激動悲憤。竇娥的部份音樂素材,特別是在竇娥細膩的情緒轉折上,受到崑曲《竇娥怨》的片段很大的影響。發想自原計劃書中詩詞意境與音響空間的融合,合唱團分置於舞台左右兩側及管絃樂團的後方,恰似聞訊而至的群眾,沿途伴隨著竇娥走最後的一程。本曲企圖透過音樂,詮釋竇娥複雜而難以言喻的內心糾葛。我希望透過聲響,來刻劃竇娥行刑前,撼動天地、刺穿靈魂的一聲尖叫。曲末,原本位在舞台兩側的合唱團女聲,移至觀眾席後方,輕聲唱出竇娥的名字,聽眾被環繞包圍在由管絃樂與合唱女聲共同塑造的嗚咽聲中,彷如世人緜延而無盡的嘆息。

作品二:13重奏《暴力與寂靜間的剎那》

由於樂曲發展的需要,由原訂的7首極短的小品,改為3首篇幅較長的小品,作品總長度則和原訂計劃相近。

如原計劃書所述,此曲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我觀賞日本著名的舞踏團體「山海塾」的精采演出。「山海塾」以近乎無動的肢體,精粹地建立了極簡卻充滿巨大力量的意象,在這樣純然的寂靜中,舞者無聲的一動,卻彷彿暗示了巨大的聲響;這樣的意象令我深受感動:寂靜與暴力,兩者看似極端,在「山海塾」的舞作中卻似乎只有一線之隔,「山海塾」的表演所帶給我的強烈震撼,激發我想在音樂中,塑造出「可以穿刺人類靈魂的無聲尖叫」。我將我對「山海塾」演出最直接的感受作為此曲的總標題:暴力與寂靜間的剎那。三首小品的副標題則取自於「山海塾」的舞作的樂章。

在第一首小品〈響〉中,我把聲響想像成內在和外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共鳴,然後在兩者之間不斷的游移,其中聽似互不相關的素材,則將在之後的小品中再現。第二首小品〈滴〉則企圖詮釋數種不同的水滴流動狀態。第三首小品再度探討〈響〉的聲音本質,但不似第一首小品的強烈對比性,而是回歸到由內而外投射的聲音能量。

顯示完整資訊
曲譜首頁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