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與自己共舞《孤鸞對影》為豎笛獨奏者 - 創作與錄影錄音計畫

李元貞

  • 以音樂與自己共舞《孤鸞對影》為豎笛獨奏者 - 創作與錄影錄音計畫|李元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作品簡介

本音樂新作《孤鸞對影》寫給豎笛獨奏家蔡佩倫,為音樂與動作 (movement) 的創作。作品長度約10分鐘,用音樂的五線譜與開發的舞蹈的三線譜舞譜為「樂譜」。作曲家除了作曲以外,也同時設計動作。演奏者不僅吹奏音樂,還有腿腳的動作、轉身的動作、搖動吹管的動作、以及單臂伸出狀似伴舞的姿態。在音樂與動作的設計上,以音樂的起落,以及動作的六方運動形成「多媒體對位」的關係,譬如相輔 (complementation)、相差 (contrast)、以及相同 (conformance) 的關係。在演奏藝術的層面上,一方面挑戰演奏者認知 (cognition) 的統合,另一方面給予聽眾感知 (perception) 的新經驗。

創作心得

創作期間,演奏者蔡佩倫與作曲家李元貞先做視訊面談。作品初稿完成後,當面讀譜。我們討論的重點著重於演奏樂器的肢體,譬如中音域G音是雙手可懸空的音,這樣一來就可以活動。腳步的設計,與音樂有時相合、有時相違,給演奏家很大的挑戰,確實證明人的動作與音樂感知等有其生理與心理的關係。

樂曲解說

本曲原以台灣南管散曲【綉成孤鸞】的女性角度出發為腳本,探討人性在處理盼望(longing)的一面。藉由透過女紅創作所投射的,先是孤鸞的形象,再來是加上無緣的鸚鵡,最後留白 — 待鳳凰「飛來宿」— 委身於想像的世界(fantasy)以好來接納目前的處境。樂曲設計將這想像的世界的動態,發生了類似於唐朝詩人李白【月下獨酌】中對影 — 三人,歌月、徘徊而舞影的境界。作品的敘事結構從如針線般機械式的音型開始,逐漸發展成為有神韻的物體 (object),起頭幾番再形成其他新的物體之後,開啟了音樂材料之間的對話,並就此演奏者肢體上能以孤鸞的化身,利用舞台空間來與這想像的「鳳凰」共同舞了一個多媒體般的段落。

顯示完整資訊
曲譜首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