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戲大師班:高感度偶戲創作工作坊Master Class: THE ECONOMY OF THE MOVEMENT
飛人集社劇團「偶戲大師班:高感度偶戲創作工作坊」計畫成果說明
一、本計畫特色及效益
- 參與學員:14人。包含義大利演出者兩位。學員來自不同領域,有小劇場演員、操偶演員、聲樂家、編劇、戲劇教育講師、文字工作者等。
- 呈現演出:邀請25位觀眾,包括來自荷蘭愛因荷芬市前副市長夫婦、日本學者、小劇場導演王嘉明、偶戲導演鄭嘉音、演員魏雋展、聲樂家黃珮書、玩具設計家張世忠等各方友人共襄盛舉。
「高感度物件劇場工作坊」邀請大咪.戴爾桑(Damiet van Dalsum荷蘭偶戲家)帶領「大師班:高感度偶戲操作-如何聚焦在物件材料上,運用聲音、動作操弄來賦予情感」透過素材的開發來塑造角色;以物件本質出發,認識材料的特質及探索操作的可能性,學習如何細緻地運用聲音及配合操作來賦予物件生命。
二、本計畫實施的影響
1. 新的偶戲創作概念引進
相較於歐洲,台灣現代偶戲發展較晚,此次邀請的大師班講師Damiet van Dalsum為資深偶戲藝術家,同時也是荷蘭偶劇節藝術總監,致力開發「偶」的概念及形式,帶來有關「操作」表演的課程,突破台灣創作者對於偶的刻板印象,這對於現代偶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2. 節目形式、工作坊雙向支撐「超親密小戲節」藝術節核心
「超親密小戲節」策劃核心概念起源於「延伸偶的概念-透過操弄,讓無生命的物可以表演」。國內新製作節目策畫走向——創作者以偶為主要元素並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國外節目也以「物」的運用方式做為挑選節目的重點。而工作坊開設則是另一角度加強推廣此概念,吸引更多有興趣觀眾/創作者實際操作觀摩,增廣見聞。兩活動以同一概念出發,強化超親密小戲節特色,以避免藝術節流於節目匯演。
飛人集社劇團「偶戲大師班:高感度偶戲創作工作坊」活動紀錄:大師班工作坊講師 Damiet van Dalsum 和 初階班講師鄭淑芸Spica Webbe 說明工作坊呈現的方式:分為「懸絲偶」、 「水族箱」、「紙板」三段落進行 ,其實與課堂次序顛倒。現場邀請25位觀眾,包括來自荷蘭愛因荷芬市前副市長的夫婦、日本學者、小劇場導演王嘉明、偶戲導演鄭嘉音、玩具設計家張世忠等各方友人共襄盛舉
飛人集社劇團「偶戲大師班:高感度偶戲創作工作坊」活動紀錄:第二階段 「水族箱」。講師發給大家各種不同的材料 ,柔軟的羽毛 、塑膠袋 、小小的玩偶,全部浸泡在水族箱中 。當操偶的介面不是空氣而是水時 ,操作」必須放鬆,讓水帶動 。運用手電筒光原聚焦 ,讓畫面具有戲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