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非典型劇場製作培育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工作坊為針對非典型空間演出製作的人才培力為主要訴求,不同於一般制式劇場空間的製作探討,希望藉由非典型空間實際的演出案例,來培養對不同演出形式有興趣的學員,能夠從零到有來了解此類型製作的產成。除了製作內容的討論之外,亦將邀請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歷程經驗,和學員一同探討如何以製作的角度來理解創作需求,並從中取得共識,再進而行動。

在本次工作坊報名過程中,共收到90份報名,最終錄取11位學員,並一同進行約莫三個月的密集討論。

課程中藉由探討「非典型空間」的作品範例,開啟不同於一般劇場製作的討論與對話。課程的開始,劇團以再拒自身的作品出發,並向外延伸至不同類型的非典型製作討論。工作坊將實際案例的研討作為課程導向,亦安排了兩次場勘課程,帶領學員實際走訪課程演出範例中的場域。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再拒劇團

立案日期

2005/04/18

負責人

黃思農

團體簡介

再拒劇團2002年由臺灣80後世代不同領域藝術家組成,早年從事環境劇、詩劇、多媒材劇場,探索全球化影響下該世代的性別、階級處境與生存意識,並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近年多部作品聚焦於「聲音劇場」與「技術劇場」的美學實踐。2017年以《諸神黃昏》榮獲世界劇場設計展WSD「聲音設計」金獎殊榮。2019年以《明白歌》獲得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從小型前衛創作、策展行動、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的跨域作品,到中、大型劇場製作,再拒劇團持續尋找如何在抵拒去政治性且失語的後現代美學中,開展新的劇場美學語彙。

【近年重要展演】

2023再拒劇團首次舉辦「漫遊者劇場藝術節」,集結過去數年所創造之「漫遊者劇場」系列作品,並搭配講座規劃,以民間自辦方式籌辦本次藝術節。「漫遊者劇場」啟發自哲學家班雅明提出的「漫遊者」,以發達資本主義時代,人在都市大量人群中行走的個體感知出發。將城市作為巨大的觀眾席,透過耳機裡的聲響將表演與文本隱匿於城市之中。2016年起,黃思農與再拒劇團開始「漫遊者劇場」的創作,曾於台北、澳門、柏林、香港等地演出。

透過觀眾獨自步行、聆聽與體驗的旅程,參與者透過拿到的地圖、路線說明與指示,尋找並抵達老舊城區的不同角落聽取聲檔,觀眾參與這個沒有演員、秘密進行並且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產生從人群抽離了出來的獨特觀劇體驗,並以一種疏離的角度,重新發現並感受其所居住的城市日常。

2023秋天藝術節《神諭之時》,由兩廳院委託製作,演出敘述一百年之間發生過的事,從 2103 倒敘回到 2023年,觀眾進場所看見的凌亂舞台,會與最後一幕一模一樣。在一百年後的世界,生者轉往六呎之下的地底居住,逝者則送葬於海面上。人們住在「新型態的地下社會住宅」,過著被充分規劃的生活,人造的陽光灑在新生兒的皮膚上。逃難、抗爭、天災、戰亂這些事件場景在百年又百年前似乎就曾發生過,又彷彿即將發生在人們的百年又百年之後。人類存在過的痕跡,你我此刻的每分每秒,正像是一道道神諭,以過去預言未來。

2019-2022 《明白歌》全台各地巡演,此演出前往承載白色恐怖歷史記憶的鄉鎮,並於2020年獲得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除演出外,另於2020-2021舉辦《說故事的人青少年工作坊》期盼以地方的創傷歷史故事,為新一代的城鄉青年帶來自主的能動性,推廣白色記憶能在當代的原鄉被傳承的種種途徑。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