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拒十八》專書出版計畫

  • 《再拒十八》專書出版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拒十八》專書出版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再拒劇團「《再拒十八》專書出版計畫」簡介

再拒劇團自2002年成立以來,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完成了三十餘齣作品。本專書《再拒18:銜尾而生》,依據歷年所發展不同的美學形式與主題分為四大章節:「實驗劇場」、「環境劇場」、「聲音劇場」、「音樂劇場」,將歷年作品各以300-500字中英簡介逐一別類,並邀請劇場評論人鴻鴻、吳思鋒、陳佾均、黃大旺、白斐嵐等劇場藝術評論者撰寫專文,並收錄主要藝術家之創作筆記;同時藉由藝術檔案的整理,展現紙本閱讀裡,對於記述表演藝術的可能,向公眾分享。專書由設計師夏皮南設計書封,並邀請資深文字工作者賴柔蒨擔任編輯。

自2020年來,再拒劇團藉由專輯、專書的出版與雙語網站的設立,將過去所積累的美學、劇場技藝與藝術之公共論述做一階段性的整理,除揭示我們面向未來的態度及方式,也有助於未來劇團推行國際展演計畫時,跨國間對台灣當代劇場美學的橫向理解。

本專書除寄送各縣市文化中心與圖書館外,鋪售各地獨立書店、藝文咖啡店等處,希冀讓台灣不同的閱聽族群與學子,透過多元的管道,認識這個長年聆聽社會的聲音、關注社會議題的劇團,而作為一個與21世紀一起成長的團體,這本專書的出版亦能微觀台灣21世紀劇場史的切面與藝術流變。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再拒劇團

立案日期

2005/04/18

負責人

黃思農

團體簡介

團體簡介:

再拒劇團自2002年成立,原先由台灣80世代各種不同領域藝術家組成,早年從事環境劇、詩劇、多媒材劇場,探索全球化影響下該世代的性別、階級處境與生存意識,並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近年多部作品聚焦於「聲音劇場」的美學實踐。

有別於劇本先行的劇場創作,再拒劇團的作品多從不同演出概念、創作方法、視覺意象或媒材屬性出發進行創作,許多作品將空間、音樂或物件視為「文本」而產生。

再拒劇團從小型前衛創作、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的跨域作品到中大型劇場製作,再拒劇團持續尋找與實踐劇場藝術如何在抵拒全球資本主義文化均質化現象(homogeneity)及去政治後現代美學中,逃離失語狀態的可能。

2019-2022近年重要展演:

  • 2019-2022《明白歌》全台各地巡演,此演出前往承載白色恐怖歷史記憶的鄉鎮,並於2020年獲得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除演出外,另於2020-2021舉辦《說故事的人青少年工作坊》期盼以地方的創傷歷史故事,為新一代的城鄉青年帶來自主的能動性,推廣白色記憶能在當代的原鄉被傳承的種種途徑。
  • 2021《逝言書》為黃思農「漫遊者劇場」的第五個作品,觀眾戴著耳機隨創作者穿越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歷史遺址,今年演出完畢隨即獲得2021人權藝術節邀請再度搬演。
  • 2019-2020《新社員》再拒劇團於2014年首度挑戰劇場形式原創BL作品《新社員》,有別於過往戲劇演出涉及同性戀時偏重社會寫實或議題訴求,成功打入全台腐男女的心,並吸引眾多跨界合作,為2014、2015年話題性最高,也是最受歡迎的劇場作品。
  • 2019《感傷之旅》劇名取自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的攝影集標題,演出啟發自2018年#metoo事件延燒:曾與荒木經惟合作的模特兒Kaori,在社群媒體上發文,針對攝影者與被攝者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表達長年所經歷的勞動剝削與粉絲侵擾之苦。演出反從被攝者/創傷後倖存者的經驗出發,探問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涉及的倫理議題。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