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王仲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 - *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展覽簡介

年輕一代的聲音創作者王仲堃,專注於聲音與動力裝置的創作結合,並秉持著一種接近宗教禁慾般的執著,他的每一項裝置總是令人同時有著迂迴與簡單的感覺,但簡單的聲音卻又必須通過複雜(且身體感極強)的迴路才能轉化出其意義;這種弔詭同樣出現在現場表演的他,沉靜的身體面對複雜的裝置,然後轉化出他身體的聲音。

王仲堃從研究所開始,發展多元的創作面向,透過現場表演,演變至多種樣貌的裝置型態、樂器的製造等等。此次展覽名稱為「+-*/」(加減乘除),使用電腦數位運算中的數學符號作為展名——即欲表示在作品古典機械科技中,數位的媒介悄悄潛植於機心的內在,讓原本僅只反覆地重複能夠擁有更大的可能性,隨機取樣卻又不受其狂亂無常的擺佈。

作品的概念來自於一種對於聲音的紀錄,藉由機械的運轉在空間中懸掛著時間軸一般不斷變化實體的音符,將原本如記譜一般的記錄型態轉化成一種「聲音的風景」。展覽期間亦藉由此裝置不斷產生的樂譜,安排了兩場聲音裝置的現場即興演出。

展出作品

  1. 《另一種音景》
    「另一種音景」,現場裝置分為「機械裝置」與「軟體運算」兩部份,五組平行的鋼索上放置數輛機械纜車,在時間軸上設有一組左右移動的縱向紅外線測距感應器,不斷往返於繩索兩端,並持續地將所偵測到的機械小纜車(cable car)行經位置,轉譯成數位的資料庫。

    資料庫累積了多重組合的數據,形成一種「有限度的自由」之下的產物。感應器偵測每回一千八百組的數列(list)皆記錄著每一趟的行程,當它被「重新讀取」(reload)時,觀者可透過記錄檔的重新排列觀看如「譜」(sequence/score)一般的圖景,相應於機械裝置在每一回行程當下不斷產生一頁一頁的譜,成為記錄檔的數字所組的譜,再透過程式的轉化,將圖像顯示於螢幕上。

    所以在軟體運算的部份,使用Cycling'74 Max作為資料編輯與即時處理的發聲介面,並再現場即時對映出偵測所得數據的音頻。另外這不斷累積的資料,則提供演出者於現場演出時的參考。

    機械裝置的部份,使用鋼索架構出約九公尺的五組平行軌道,將三十台左右的小型纜車平均放置於軌道上,每台纜車的頭尾設有紅外線測距,當前進時將遇到對面方向纜車來臨時即掉頭反向行徑,如此利用每台纜車緩慢往返的過程,製造可能性最大的隨機相對位置。而當在遠處觀看時,恰如一群動態的音符跳躍於樂譜上,這也是此作最初的一種想像——實體化的樂譜。
  2. 《空.器 #2》
    此作品為《空.器》第2版,延續探討人的聲音知覺,除了用耳朵聆聽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聲音的產生來自震動,聲音的傳遞則必須經由特定的介質,「空氣」即是人類聽見聲響最主要的媒介。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許多經驗中發現,聲響的感受不只可以經由聽覺,如沙石車轟隆經過時的地板震動,如演唱會現場低頻音浪吹拂,全身都可以成為聲音傳遞的媒介。

    《空.器 #2》即是放大此類經驗感受,利用十二個垂直排列的電磁氣閥作為吹氣與發聲的機關,經過紅外線測距感測器的物體因遠近不同的距離可觸發並改變十二個氣閥的發聲節奏。直接使用空氣作為一種相較於聲音更有質量的感觸,給與親近的觀眾一種輕拂且幽默的攻擊。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相關成果
  • Big Bang 一百個發聲的理由(20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