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Stuttga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藝之美有限公司
來自德國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是少數尚未訪台的世界頂尖交響樂團之一,本次在新指揮德內夫(Stéphane Denève)帶領下,與歐洲公認的舒曼鋼琴詮釋權威雷薩吉(Eric le Sage)連袂來台,帶來充滿德法不同風格的節目安排。
於1945年的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隸屬於南德廣播公司(SWR),被視為最重要的德國音樂團體之一,在樂壇擁有顯赫的地位。在不同時期皆寫下重要里程碑的樂團,在1998至2011年的諾靈頓時代,為樂團帶入全新的風格,從管弦樂法、樂句語法、時代風格、樂團結構與座位等,都精準平衡了作品原創精神與指揮的詮釋風格,並且大量採用音樂學的研究成果,尤其演出古典時期海頓、莫札特以及貝多芬的交響曲,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寫下21世紀的古典音樂典範,被稱為「斯圖加特之聲」。
1945年至今,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共經歷了6任指揮,其中第5任指揮諾林頓爵士(Sir Roger Norrington)是相當重要的領導者,諾林頓爵士重視原典、深通時代的詮釋,而在這10餘年的合作關係下,樂團也建立了其獨具一格的特色。
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演出冷靜精準而洗鍊,不存在過多的渲染或煽情,整體音色偏冷但無礙於震撼人心,正如中國樂評家劉雪楓語:「沁人肺腑,一聽就令人心房發顫,具有難以抵擋的魔力。」其精準少失誤的特色也讓聽眾有著相當的安心感,無疑是相當令人愉悅的聆賞體驗。
除了4月7日晚間舉行的音樂會,本次更商請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長笛首席胡蘭德(T. Ruhland)舉辦長笛大師班,不同以往指導獨奏曲目的模式,而是把握大師於多個頂尖交響樂團擔任首席的經驗,與眾多長笛學子分享,臺灣在長笛的教學上強化獨奏的訓練,而針對樂團中所扮演的位置則較少著墨,此次以「如何融於樂團之間」為題,分享數個重要長笛的樂團片段,如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拉威爾達芙尼與克羅伊等長笛片段,其中首席胡蘭德女士讓與課學生體驗「在樂團中被指揮」的感覺,並親自示範長笛在樂團中與獨奏角色的不同,與會的長笛愛好者與學生均感獲益良多。
演出當晚進場1,174人,指揮德內夫率領樂團帶來白遼士《羅馬狂歡節序曲》、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德布西的交響詩《海》,並在鋼琴家雷薩吉的合作下演出了舒曼《鋼琴協奏曲》,為答謝反應熱烈的觀眾,德內夫特別加演了比才《阿萊城姑娘》組曲的選段、拉威爾《鵝媽媽》的選段,並改編了中國民謠《茱莉花》以交響樂版的方式為音樂會劃下完美的句點,對臺灣樂迷來說,向來冷靜、鮮少人親耳欣賞的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想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