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臺港藝術交流合作系列之5《空凳上的書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創作概念

前捷克共和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於2011年逝世,而舉世震驚、惋惜。

這位東歐劇作家、哲學家、政客、異見人士,不論在擔當任何身份,從沒有減少他對人文關懷的深度。導演何應豐重讀哈維爾於1979年至1982年在獄中寫給他第一任妻子奧爾嘉的書信–《致妻子奧爾嘉–獄中書Letters to Olga》,聯想到源自中國幾曾因歷史或特殊環境下被流放的「異地詩人」,由個人以至與愛侶間經驗的肉身和心靈爭戰……。哈維爾對人類的愛,對生命各細微之處的閱讀和關注,對存在的思考,透過他對奧爾嘉的叮嚀、訓示、關懷,強烈傳遞;如他面對獄中「在書信中只能談自己」的規定,細緻誠實地檢視、分析、接受自己的15種情緒(第67–68號信件);或者他對「信念」的積極態度,在今天與上世紀時「天鵝絨革命」的捷克,同樣處於大時代邊緣的香港和臺灣,對我們的生命選擇,有著特別的關聯和意義。

作品藉哈維爾書簡中的廣闊視野,以中國美學始源的詩、歌、舞、樂為表現基理,導演連同兩岸三地的創作人,借純樸的「動」與「靜」,探索一代政治及文學家筆墨間靈軀相交下的「超常情感」。藝術元素融合戲劇、舞蹈、詩歌、音樂,集四位資深演員檢視自身的國際流徙體驗,應對書簡中的睿永哲思,借哈維爾的「異地情思」和「特殊觸覺」,投入這影響全球的捷克人對生命海量的愛,探索今夕早迷失多時的「書簡情懷」和置身異域底「文化苦旅」°

哈維爾在書簡中對存在的思考,遙遙對應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Jean-Paul Sartre)提出的「他人是地獄」。我們的存在如果是為了回應他人對自己的定義,這將會是個萬劫不復的地獄。然而沒有根、只有不停漂流的一代,在看似沒有疆界的全球村內游戈,他面對的「地獄」隨著他的足跡改變。演員吳偉碩(梵谷)、張藝生、梁菲倚、蘇淑,由一個城市遷移到下一個,他們的體驗在他們的身體留下痕跡,他們將以誠實和勇氣把身體體驗碰撞哈維爾的思考維度,為作品注入多層次的意義。

衝破劇場空間的批判性、關懷性、儀式性

運用黑盒子劇場的空間,觀眾與演員和演區自主及靈活游走,此劇場運用概念打破一般我演你看的二元鏡框,也超越三面或四面舞台。更多是演出發生著,演員存在著,觀眾見證著、時而主動時而被動偷窺著。

華文戲劇界首次搬演哈維爾獄中故事

獄中文學中歷史脈絡往往龐大、繁複,欲改編成戲劇作品並非容易之事,遇哈維爾離世,留給後人無限感念,哈維爾生前亦為貢獻良多的戲劇家,留有諸多知名劇本創作,華文劇場上以哈維爾的獄中書簡故事為出發,亦紀念哈維爾精彩卓越的一生,讓哈維爾的精神,透過各種藝術形式,能永遠與世人同在。

中西對話的肢體、舞蹈、詩文、音樂vs.多媒體影像衝擊

除了以現代戲劇元素述說故事,更以肢體詮釋男女主角充滿掙扎痛苦的內心世界,佐以多媒體影像塑造奇異的舞台氛圍,現場音樂的演奏為一個冷靜的觀照敍事,除了藝術上的多重享受,也是跨界整合的一個創新制作。

臺港隔海表演藝術的絕美交流

將臺、港兩岸三地兩不同的眼光與思維,同時並置於舞台上進行,亦預計將在香港、臺灣巡迴演出,這不僅是藝術上的交流,也是思維上絕妙的互動對話,能讓來自台北的演藝團隊在融合亞沿的表演藝術上,再度跨越一大步,讓亞洲各地觀眾同時觀賞臺港優質劇團的演出。

演出內容與形式

一、演出故事大綱:

一名流放異域的作家,每日以哈維爾《獄中書簡》(原名:《給奧爾嘉的信》/"Letters to Olga")文字延繪的圖譜作渡橋,給遠方妻子寫信,如是十五年……直至一天早晨,與之相隔近半世紀的妻子收到一份他多年來未有寄出的信簡,引發出一場埋葬了多時的肉身和意識的私密爭戰......

一名面對丈夫自我放逐於他方的女人,終日面對電腦,給一個陌生男人通話。她終日喃喃自語,彼方的男人如是聆聽,如是十年,才發現她旁邊一張空凳,上面放著一疊書簡……

二、形式與規模:

演出以空間裝置為基,觀眾進場,每人都會收到一封信簡和一張凳,按場景自行安放一個「讀信」的地方。演區分四個部份,以「兩岸四地」的概念各據一方,之間是「橫渡的海」-眾生之海(觀眾自我安放的「飄流區域」)。「海中央」有一個鑼陣,放著一張空凳,那是「眾生朗讀信簡」的地方。

六個演員,其中兩組男女,各被放逐和相隔於不同區域,剩下二人,徘徊眾生之間,遠觀及聆聽他方和那地那海的迴音……六個身體,各以不同方法,透過特選媒介,引用身體任何可能的部份,尋找「發聲」的波段,向「他方愛侶」溝通。舞、劇、曲、歌、呢喃,雕塑著情智空間,各自追蹤信簡的內涵。

遠方樂人,傳來空谷跫音,一邊將人的苦行進行Bela Tarr式樣的審視和批判,一邊替心智通靈洗滴……

手寫書信的熱度與演作品的連結

在如今科技發達的年代,當「手指」與「光纖」成了幾乎每個人的生活必備,資訊輕易取得、速食文化心態嚴重,我們的心能安頓在那裡?過去的價值如承諾、守信、忠誠,過去文化的踏實、精心思量、刻骨銘心,內在盛重的儀式性還在嗎?

有多久你沒有執起一支筆,認真的書寫一封信?抑或你出生的年代,紙筆書寫已是博物館裡的展覽品?有多久你沒有透過親手書寫的文字去表達你內在的感受,並貼上郵票寄出去?有多久你沒有收到一封實體的書信,表達著那濃濃的感情、慰問、傾訴?

現場備有信紙、信封、筆及郵票,鼓勵參觀者動手寫信。對象由參觀者決定,件數亦然。劇團幫忙寄出去,也尊重如果這封信不想寄,可以幫忙處理,或成為戲裡百萬封裡的其中一封,成就戲裡的一個能量。希望裝置作品的互動,能反思這與一個簡訊、一通留言、一封電郵、一則wechat和line有著差別何在。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