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開房間」戲劇節
河床劇團
旅館房間原本是私密,洗澡、睡覺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功能,當它變成了劇場——一個公共空間,且一次又只准一個觀眾進入時,這就是「開房間」戲劇節顛覆劇場慣例的基本構想。但去年(2011)這個戲劇節備受矚目的原因並不只於新奇獨特,而是在這個匆忙喧囂、以「多還要更多」為主流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專屬個人、交融的類儀式體驗的渴求,對藝術家們來說亦是如此。這個戲劇節就像個實驗室,進行關於觀眾與演員互動的實驗,探索劇場與電視、電影迥異之處:現場性、當下、一期一會。
第二屆的「開房間」戲劇節,仍維持原有架構,在「八方美學商旅」演出,邀請4位導演分別在4個房間內,製作只演給一位觀眾觀賞的戲,導演包括編舞與表演家周書毅、旅日劇場藝術家李建隆、旅荷藝術家顏亦慈及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四位導演從舞蹈、劇場、美術不同層面切入這個命題。
以往觀賞意象劇場時,觀眾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這次郭文泰的《入口》把觀眾帶進舞台內部,進入意象劇場的世界,與演員、空間發生更親密的關係,讓觀眾自己體會時間、空間以及超現實世界的美麗。《周先生的最後一天》進行一對一的演出。這是關於一位舞者最深沈的思索,從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本傳記的概念尋找出生命的共通性,透過一個房間,尋找那生命困頓的時刻,某個足不出戶的狀態,某種與外界隔離的階段,一個舞者生命的最後一天。旅日李建隆的作品《梔子花與馬》充滿日式情調。進入有馬頭影子的205號房後,一名藝伎靜候在內,帶領觀眾進行洗手、洗口、洗心的儀式後,進行香道、茶道與花道的表演。最末藝伎將變身金剛力士,在三味線的伴奏下為客人跳祈福之舞。當演出者跟觀賞者脆弱又堅強的開放的面對彼此時,兩者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又尷尬。從這個思考點出發,視覺藝術家顏亦慈的《外人》製造了一個「咫尺眼前卻置身事外」的距離,以鏡面及透明壓克力將房間隔成一個類似溫室的空間。觀眾在進入空間時,感受到的是在一個被分隔、狹隘的空間,以一種類似觀察者,偷窺者的狀態目睹整件作品。
這個戲劇節的特殊命題,促使觀眾們開始思索戲劇的本質,如劇評家林乃文寫到:「看戲,在這裡還算一種『公共』行為嗎?當複數『觀眾』變成單數『觀者』時,『接受方』的本質是否也因此轉變,比方他可以變得主動,甚至主導表演的進行方向?這是否可視為一種『客製化』的私人劇場?而表演者有準備接受觀者的各種『點菜』嗎?重新思考劇場觀眾這個角色。躲藏在不需要性格而沉默『多數』後面,要變成必須獨自反應的『個人』時,這個『個人』是可以擁有個性,還是壓抑個性?」
而對導演們來說,這次的實驗及過程中的思考也將影響他們日後的創作,如導演顏亦慈深深地體會了「觀眾」是一個個有意識的個體,而不只是一個無面目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