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北地區產業之文化資源調查研究

  • 屏北地區產業之文化資源調查研究|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屏北地區產業之文化資源調查研究|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屏北地區產業之文化資源調查研究|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屏北地區產業之文化資源調查研究|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見於2008年1月的報導,屏東高樹菸農與台灣菸酒公司菸葉保證價格契作到本年為止,菸農陸續開始最後的採收工作。不過,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屏北菸葉種植就已瀕臨消失,高樹這最後一批菸作,則可說是最後的句點。

以今日的情況而言,美濃地區曾為著名的菸草產地,因而留下許多菸樓,在當地已有豐富的文化資產保留再利用成果而為人所熟知。然而,與美濃地區鄰近,且處於相同地理環境的屏北里港、鹽埔、九如等鄉鎮,也在日治時期1935年以後成為重要的菸草產區,也產生許多菸樓建築,而事實上,是先有台灣總督府有計畫地將下淡水溪整治後產生的河川浮覆地規劃為日本農業移民聚落,以種植菸草為專作之農業經營,為此而在九塊庄(九如)設置菸草試驗場,俟常盤、日出、千歲等菸草移民村陸續設立後,才使屏北地區的鹽埔庄、里港庄及九塊庄成為菸草此一專賣品原料種植的重要據點,進而擴及高樹、美濃等地均廣植菸草。

不過,此一歷史發展過程在屏東並未被深入發掘討論,從一個例子可以瞭解。九如菸草試驗場建築在菸作事業結束,荒廢多年之後,雖然不致遭到拆除,至少有幸由當地社區啟動社區營造運動而整修加以利用,其基地命名為「巴轆公園」,或許取當地溪流「巴六溪」或「巴轆溪」之名,但對於建築體本身及其周邊土地而言,「巴轆」此名並無意義,等同抹煞其因菸業而出現之歷史背景,對於這個從日治時期的菸草試驗場,到戰後的菸葉試驗改良場,為兩個統治政權服務了近50年的建築體來說,未免有欠公平。

屏東平原自從清代漢人大量入墾,取代平埔族群成為主要居住者後,除了不同祖籍別的人口因械鬥或其他原因而移動之外,再次有外來人口移入,則為日治時期因產業發展而帶動,其一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設立後,有來自嘉義沿海東石、布袋,台南沿海北門郡地帶的「牛車掛」移民,在各個主要製糖工場鄰近地區定居,其二為總督府有計畫地移入日本本國人民進行農業開墾,即下淡水溪菸草移民村。在日治時期產業發展意義上,及土地歷經不同時期移民居住的歷程,下淡水溪菸草移民村均有詳加探討的必要。

屏東平原本是一個陷落的海灣低地,其後由周邊大小溪流攜帶泥砂土石經長期堆積而成。平原內部在漫長的沖積過程中,逐漸分化成幾個在水源、排水和適耕程度等方面,皆有明顯差異的地帶,即沖積扇帶、扇端湧泉帶、沖積平原帶和低濕沼澤帶。以此地形分類,本研究之里港、鹽埔、九如鄉境內的移民村位置,均位於沖積扇帶內。本區沖積扇帶地形的特性,由於荖濃溪、隘寮溪河流發源上游坡度大,雨量充沛,因此河流下蝕旺盛,河流一旦流出平原,自上游攜帶而下的大量泥沙礫石,乃自谷口向下漸次堆積,每逢夏秋雨季,洪水暴發,不僅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土石而下,而且河水常衝出新的河道,以致自谷口以下,河道分歧,流路搖擺不定,注定淹水不斷。而組成沖積扇的物質,大多為顆粒較大的石塊或礫石,既缺深厚的土壤,又無足夠灌溉水源,並不適合農作。由此來看本區移民村的出現,一方面是屏東平原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治水工程的完工,造就的部分成果,另一方面是日本殖民政府引入專賣作物種植,提供日本本國過剩人口移民出路,在水利、專賣事業、及屏北區域發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日治時期移民村的研究,最早為張素玢研究全台移民村,從政策、實施,到移民戰後返日的生活,及對移民村歲月的回顧訪談等,有頗為詳盡的敘述,屏東下淡水溪菸草移民村則為其中探討的一部分。近年也有以屏東為主體基地的討論,如吳育臻探討屏東中北部平原在不同階段中土地利用的差異,對於治水工程完成產生面積廣大的浮覆地,成為菸草移民村的基礎條件有完整論述,李宜萍探討鹽埔鄉境內的常盤村三十座菸草移民聚落,及大山寮糖業聚落形成始末及後續變遷。

本計畫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為主要材料,對移民村予以紀事本末式的回顧,並將相關訪查紀錄全文翻譯,藉以呈現當時移民村部分樣貌。此外,進行移民村所在地之實地踏查,了解移民撤離後以至菸業消失後,原本的菸業聚落變遷,並嘗試從中發掘出可轉換為文化資源的元素。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