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40週年盛演「稻禾」
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雲門40週年盛演《稻禾》」演出簡介
雲門舞集40歲了,在2013年林懷民以新作《稻禾》,向台灣大地以及尊重大地的農民致敬。藉由「紮根,再出發」的精神,期許40週年的雲門能向農友學習態度從容、腳踏實地,為台灣社會做更多更好的演出。
《稻禾》是林懷民自池上稻田採擷靈感,屬於台灣土地的創作。兩年多前,林懷民赴台東池上,見到當地稻浪翻飛的美景和堅持有機耕種的農民深受感動,於是決定以泥土,日光,風和水,還有稻米的生命輪迴為素材,進行編作。2012年11月初,林懷民帶著雲門舞者前往池上體驗收割,接受花東縱谷大自然的洗禮,體會「粒粒皆辛苦」的真意。
一年後,雲門再赴池上,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在田中央演出《稻禾》選段,是首演前的先聲,也向池上的鄉親表達感謝。11月22日在國家劇院世界首演,台北連演15場,接著前往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台東和花蓮,進行14場售票及6場教育推廣演出。
演出內容
〈泥土〉,音樂:客家山歌《新民庄調》
〈風〉,音樂:客家山歌《大門聲》《苦力娘》
〈粉I 〉,音樂:梁春美為《稻禾》所作的鼓樂
〈花粉II〉,音樂:聖桑的《夜鶯與玫瑰》
〈日光〉,音樂:貝里尼的《聖潔的女神》
〈穀實〉,音樂:客家山歌《搖兒歌》
〈火〉,音樂:石井真木的《單色畫II》
〈水〉,音樂:史特勞斯的《日暮》
特色
1.池上體驗
2012年11月初,《稻禾》的創作期間,為了讓舞者們與土地做直接的接觸,林懷民帶領舞者前往池上學習農作,將勞動中的感受帶入肢體與舞作中。
透過這次體驗,舞者對身體與土地之間的互動更加深刻。有舞者表示,以前跳過《流浪者之歌》,有了和米互動的經驗,這次下田,感受更加不同,不由得更佩服農友們的辛勞。收割後,舞者們環抱金黃稻穗,珍惜呵護,快樂滿足。用鐮刀割下的稻穗,一束一束放入打穀機,腳踩著踏板,驅動軸輪轉動分離稻穗。對舞者來說,踏腳的韻律就如同舞蹈一般,抓到身體的律動後,一切事半功倍。親身彎著腰,一手鐮刀,雙腳紮穩馬步割下稻穗,向下紮根的收割動作和中國傳統舞蹈身段不謀而合。
舞者在體驗學習農作中,對大地和生命有更多不同的體悟。從收割的過程感受到的身體律動、肢體運行,以及對於大自然和生命的感動,成果充分呈現在《稻禾》的舞作中了。
2.池上演出
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雲門舞集11月2日及3日,完成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演出,連同前一天的池上鄉親場,三天內在金黃稻浪中帶來三場表演,所有觀眾都坐在收割後的梯田觀眾席,俯瞰雲門舞者在田地跳舞的風光。這三天,舞者與五千多位觀眾,歷經豔陽、大雨和最具戲劇性的雨過天青。彩排當天,豔陽高掛,舞台地板燙得許多舞者腳底起水泡,破皮,而觀眾席上的鄉親們,依然熱情。
正式演出第一日,池上下超大雨,地板濕滑,許多舞蹈動作無法進行,考量舞者安全,主辦單位希望雲門取消演出,但舞者決意登台,並主動提出雨中可完成的舞碼,包括《水月》與《流浪者之歌》。《流浪者之歌》在今年一月演出後,已完全沒有練習,但在時間急迫下,舞者用手機中的音樂,自行分組練習,僅以《水月》服裝,與《稻禾》道具藤棍,順利在雨中完成演出。大雨中,舞者準時登台,近兩千的觀眾無人離席,穿起主辦單位準備的雨衣,與舞者一同完成演出。演出結束時,所有觀眾起身鼓掌,向在雨中完成演出的舞者致敬。
第二天演出前,持續的大雨忽然停止,雲門立即決定演出原訂節目:《稻禾》選段,《水月》選粹以及《渡海》。開演前主持人曾寳儀宣布這項消息時,全場歡聲雷動,興奮鼓掌。當雲門四十週年新作《稻禾》選段,在觀眾期待下,終於在創作原鄉池上稻浪間亮相,觀眾激動。下半場,天空放晴,《渡海》經典登場,兩千觀眾與舞者一起經歷先民渡海的驚險拚搏,謝幕時,所有人起立鼓掌,掌聲遲遲不停。這次池上演出,對觀眾與雲門都是一次難得的經驗。
3.首演全台同步轉播
2013年是雲門舞集創團40週年,回顧藝術總監林懷民創團的初心,就是為了讓台灣人擁有值得自己驕傲的現代舞團,將舞蹈藝術帶到台灣各個角落,讓民眾都能看見我們自己的舞蹈。在40週年新作《稻禾》的首演夜,規劃藝文界空前的全台八地及離島全程同步轉播。
克服技術與行政上的種種困難,在《稻禾》首演當晚,國家劇院座無虛席,戶外廣場1萬多人席地而坐,和宜蘭、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南投、屏東等縣市文化中心的上萬民觀眾,一起欣賞由中華電信提供網絡完成全程轉播的《稻禾》。金門、馬祖、澎湖和蘭嶼等離島地區可以透過網路在網頁上觀賞全程直播,全國民眾則可由手機和公視HD頻道觀賞舞作片段。
這一夜,創下了表演藝術界3萬民眾一起收看同步轉播的紀錄,更是雲門40年來新作首演觀眾人數最多,幅員最廣,動員人力最龐大,國際聯合製作單位最多的一次。無論國家劇院內或是戶外、外縣市的觀眾,紛紛表示感動與「說不出來的好看」。
此次盛演以10分鐘的回顧影片揭開序幕,隨後林懷民登台向扶持舞團40年的台灣社會致謝,首演日亦邀請了已退休的雲門舞者回娘家看演出,參加謝幕。演後,林懷民率領現役舞者至兩廳院戶外廣場的戶外轉播場地,向席地而坐的觀眾,以及同步觀賞的外縣市觀眾致謝。尾聲在60位義工同學的帶領下,與台北戶外廣場的觀眾齊力展開由董陽孜老師所題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巨幅紅布兩幅,為台灣祈福。這壯觀的畫面立即透過網路傳輸,轉播到國家劇院內外及外縣市的轉播場地。
4.美味加料場
《稻禾》在台北15場演出,每逢週三推出了「美味加料場」的演後活動。邀請十大農業傑出專家,池上有機米推手梁正賢先生,於國家劇院大廳現身說法。分享雲門舞作定格池上以及粒粒好米孕育的幕後故事。參與觀眾在活動結束後亦獲贈在地獨特研發的米冰淇淋一份。讓觀眾進劇院不僅僅看「稻禾」,更可聊「稻米」,品「稻香」。
5.林懷民答客問
「林懷民答客間」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的每週四演後舉行,由林懷民親身說舞,暢談人與大自然,以及《稻禾》的創作過程,開放讓觀眾提問。活動結束後,有觀眾於問卷上表示「聽了林老師的話總能獲得滿滿的正面能量」。
6.教育推廣場
偏遠地區的藝術教育推廣是雲門極為重視的一環,為了彌補城鄉文化藝術資源之差距,散播藝文的種子,在中南東部各地正式演出前一天,邀請偏遠地區的師生進專業劇場體驗、觀賞演出,不忘向年輕學子持續推廣舞蹈藝術之美。
在活動前先聯繫學校老師們,並提供導讀資料,包括:林懷民老師親自撰寫的〈啟蒙與薰陶〉一文,以及〈看「稻禾」說感覺〉和段落提示。期盼老師們藉由這些資料,利用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們更深入的討論與思考。
教育場當日,各校師生抵達演出場地,先由雲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演出相關注意事項的說明,再依序進入觀眾席。雲門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林懷民在每一場教育場親自上台歡迎學生,為同學說舞。許多學子第一次有機會走進劇場,在林懷民老師的親自導聆後,孩子們和現代舞有了生命中的初次接觸。林老師還一一唱名學校,學生們以興奮歡呼來回應,他告訴年輕朋友,不必在意看懂與否,因為「藝術是稍息,不是立正」沒有標準答案,打開眼睛和耳朵感受畫面和聲音,自然就會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體驗。
此次亦設計了教育場問卷,在活動結束後請參與的老師們給予建議與分享,並從老師們的回饋調整未來教育場活動的執行,將藝術教育推廣做得更好。演後的徵文比賽,回收件數千餘份,雲門在每地選出五名優選作品,發送獎狀並公告加以表揚,鼓勵學生繼續在寫作上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