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亞洲工業圖景」台日韓藝術交流暨台南駐地創作計畫
齁實驗工作坊
「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展覽簡介
當代人們的生活形態與所生長的城市居所,從身上的衣著,到24小時便利商店隨時可購買的各種食品。小至隨身攜帶的手機,大到每天都需要搭乘的交通空具。數之不清的「發明」皆是近百年來人類工業發展的成果。
我們可以將自身經驗重新檢視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奇觀」現象。若從「工業」的方向去探究,便有可能回溯到一個高重覆性的聲音與身體運動環境中。在早期那裡也許是,端坐於縫紉機前不間斷操作低頭苦幹拼湊衣物的紡織廠工人,也有可能是巨大無邊境的重工業廠房中震耳欲聾的馬達聲。若我們試著要去描述「工業」為何?或是想了解工業生產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甚至是破壞時。作為一般資本主義社會頂端的消費者,很難想像在習以為常的都會生活圈外的邊緣區域,如今日以繼夜被拆毀與翻新的土地與建物,只為了興建可以供應各種生產形式的工業廠房。匆忙的生產線上機器運轉著將人力、材料、物資透過電力傳動的輸送帶,加工處理成可消費的各式商品。相較於全球化生產與消費鏈的龐大的工業機制。藝術家也如同工業生產者中的小型個體戶。對照於藝術史發展的進程與脈絡中,藝術家也必須與其所運用的媒材為伴。畫布、畫筆、各種物質混合製成的顏料、亞麻仁油,石材、雕刻刀,金屬等……各式各樣做為個人非物質性生產目的之生產性創作模式。
此次由台南齁空間與首爾O’NewWall空間共同主辦的「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計劃,劃邀請了來自韓國、日本、台灣的各類型藝術家直接進入城市中可接觸的工業景觀, 小至市中心民宅的家庭工廠、或外圍的大型工業區與科學園區,在這次計劃裡皆成為藝術家與策展人們實地經驗與研究的對象。(文/策展人吳尚霖)
「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展覽實施效益
1.深入在地的主題性駐村計畫&亞洲國家創作交流
聯合3地台灣、韓國、日本藝術家,以工業為題,進行2個月的駐村觀察創作,期間我們兼扮演藝術協調者及陪伴者的角色,帶領藝術家至各個工業區進行田野調查及與對於當地居民採訪,並進行密集的討論及3個國家的工業脈絡發展之分享。
此計畫的一大特色是,必須在短短2個月內,讓3地藝術家熟悉彼此,認識台灣、台南,進一步了解其工業發展。工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日常生活幾乎逃離不了勞動,或者我們的生活也必須仰賴所有的勞動者方能運作。這次計畫,不為單純的駐村,而是設定一個主題,讓創作交流更有討論焦點、同時亦促使駐村的形式可以更深入在地,達到更大的駐村交流效益。
2.展覽分散5個展區,重新鏈結工業之於地方與空間的發展記憶
展覽策劃過程,我們找了5處空間作為最後展覽的場地,其中包含非正式展場的閒置空間:大圓機械廠,為一私人的工業廠房。其他3處則為獨立藝術展覽空間:齁空間、海馬迴 光畫館、絕對空間。最後一處則為非正式展覽空間:政大書城。
這5個地區集中在台南市中西區,讓觀眾可以以散步的方式,參觀這幾個展場,同時走路散步的過程,如同也在重新記憶城市發展過程中,工業之於地方與空間的發展記憶。
另一方面,也實踐藝術空間彼此串連的意義,為台南獨立藝術空間之間的一個合作成果。
3.結合在地文化紋理的創作
此計畫可以說是一個實驗的第一階段,雖然2個月的駐村創作時間不長,但其重要意義在於,這些國家的藝術家必須透過,實際走入工業空間、工業區,與工業相關產業的工作者,進行實際的採訪,幫助了解台南的工業發展,藝術家彼此間也找到3個家國家在工業歷史發展的相互關係及相似性,對於這類型的駐村計畫來說,達到其實際對話的效益。
期間,每位藝術家皆在創作融入了在地的文化痕跡,例如藝術家尹洙竫藉由採訪西市場布莊的店家,採集他們的影像,最後並將從這些店家取得的「布」,融入至創作中。藝術家東野哲史則以台南廟宇文化結合工業,於廟宇文化中的戲台進行行為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