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萬事屋

李珮瑜

  • 家和萬事屋|李珮瑜|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2018到2022的五年間,在高雄左營建業興村活躍過的一個地方。那裡有兩位主理人(李珮瑜、郭柏彥)預算吃緊地打理著,偶爾收留生命力像野火一樣旺盛的人們;在那三層樓的翻新老屋裡,有人煮飯,有人練團,有人策展,有人辦展,有人放電影,有人封街開趴;有時這裡空無一人,有時這裡人滿為患;有人留下來,有人離開,有人笑,有人哭,有抽不完的菸,和做不完的夢……

那是一個聚集了很多創作者的空間,發生的事多到我(李珮瑜)無法定義萬事屋是什麼地方。那天讀安妮・艾諾《如刀的書寫》讀到這句:「真實就是我們不斷追尋卻一再溜走的那些」,這就是我的心情。我無法一言以蔽之地形容萬事屋,但對於不認識萬事屋的人而言,先用「替代空間」加上「share house」來理解吧,你至少會有個輪廓、有個底細。

關於《家和萬事屋》

這本書,最早是2022年初有雛型的。我(作者群之一)記得我坐在餐桌旁的樓梯,珮瑜還柏彥問我願不願意和他們一起編一本與萬事屋有關的書,我沒有多想就答應了。在那之後,我們找了一些人:老魏、凱榛、佳欣,慢慢組成了「萬事編輯部」,開了好幾次會,一邊試做,一邊探索成書的可能。你們不知道吧,這本書最初代的目錄有訪談的逐字稿,還有每場活動的細項回顧。一開始想放的東西真的好多,但與阿橋社的柏谷開會過後,我們才意識到,要考慮的並不是如何透過內文更多的保留萬事屋,而是這本書要向讀者傳達什麼價值。

於是我們有了「how to build bansu house」這樣的副標題。這本書裡收的是不同時期來到萬事屋的人們,他們各自在這裡發生的事,以及他們是如何與這個空間建立感情的。所謂的build,可不單單是「做空間」而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萬事屋,留下來的人也在探索著家和萬事屋。

 關於內文

這本書裡的內文是怎麼來的?

《家和萬事屋》在開案時,萬事編輯部有列一個名單,是在萬事屋比較活躍的人。那個活躍可能是在萬事屋曾經長期短期的住過,或在萬事屋辦過展覽,或經常有事沒事到萬事屋裡的人。我們向這些名單裡的人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寫一篇與萬事屋有關的文,而且要避免寫得像感謝信,最好是像寫故事一樣寫下他們在萬事屋裡發生過的事。

另外我們也透過萬事屋的社群發出投稿信箱,只要是來過萬事屋、參與過萬事屋大小事件的人,也都歡迎寫下他們與萬事屋的故事。

顯示完整資訊
封面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姓名

李珮瑜

筆名/別名

Annie

Name

LEE PEI-YU

作品紀錄
  • 2020/05

    勝雄商行計畫

  • 2020/03

    回到泛黃的空間

  • 2020/03

    星期二下午的油畫課

  • 2020/03

    我試過的洗衣精

  • 2020/03

    有味道的床

  • 2020/03

    管寮小屋

  • 2020/03

    模特兒-從我眼睛看出去的

  • 2020/03

    儂客來檳榔攤

  • 2020/03

    螢光燈

得獎紀錄
  • 2024/03

    高雄獎入選

  • 2020/04

    台新藝術基金會觀察員第一季提名

  • 2017/03

    高雄美術獎 優選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3/07
    ~
    2023/10

    Signal Z(台灣,臺北,台北當代藝術館,聯展)

  • 2022/02

    Annie 李珮瑜個展(台灣,高雄,萬事屋,個展)

  • 2021/11
    ~
    2022/11

    勝雄商行 李珮瑜個展(台灣,高雄,鹽埕黑白切,個展)

  • 2021/04
    ~
    2021/05

    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 Re: Place - Transition.Correlation.Regeneration(台灣,高雄,新浜碼頭藝術學會)

  • 2020/03
    ~
    2020/04

    管寮時間 李珮瑜個展(台灣,台南,海馬迴 光畫館,個展)

  • 2019/10
    ~
    2019/11

    美國時間 李珮瑜個展(台灣,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 2018/09
    ~
    2018/10

    無限循環 Infinite Cycle(美國,舊金山,41Ross)

  • 2018/09

    Tongva(美國,洛杉磯,十八街藝術中心)

  • 2018/05
    ~
    2018/07

    Exchanging Views(台灣,高雄,弔詭畫廊 Crane Gallery)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