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

螢火蟲劇團

  • 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螢火蟲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螢火蟲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螢火蟲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螢火蟲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螢火蟲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螢火蟲劇團噬血演出《我要吃一口》|螢火蟲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死亡」(death)一直是個晦暗的主題,無論以何種形式來詮釋一個生命的結束,似乎一旦與死亡沾上邊,就是一個禁忌,一處不得被提起的黑暗。死後的世界不為所知,甚而語之,死後的世界存在與否,至今仍無法以具體的形式被相信或呈現;又或者,因源於此,人面對未知感到懼怕,繼而將死亡視如洪水猛獸,敬而遠之。然而,死亡的確是一個真實(reality),人在逃避死亡時,不得不找一套方式來解釋它、面封它、處理它,因此死亡通常又與宗教或國情(custom and tradition)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無論東方或西方,都相信死後有靈魂(soul)。曾經有位美國科學家(麥克唐蓋爾, Duncan Macdougall)做了一個著名的靈魂實驗(21 gram theory),證明人在死去的瞬間,失去了10.6~42.5克不等的重量,那失去的重量,被認為是靈魂的重量;相對於西方以科學方式來證明死亡的存在(existence),東方普遍將靈魂和死亡寄託於宗教之上。東方人相信「輪迴」(Samsara),相信死亡只是肉體的停止作用(work),靈魂將會永存(eternal),而且根據往生者在人世間的行為進行審判,決定上天堂(heaven),下地獄(hell)或者前而提到的「輪迴」(一切重新開始,再次成為「人」)。若將東西方解釋死亡方式的差異擱在一旁,基本上可以總結出,東西方的「人」都承認「死亡」這件事,而且對它(死亡)相當重視。

《我要吃一口》劇期在趨近於真實生活的「死亡畫面」呈現之際,將死亡果斷而直接的刺激受者(觀眾),但並不如同現實生活般,嚴肅的處理它,而是以超乎常理的荒誕方式提供觀看者反思,死亡的背後,其實是存在的意義。並且藉由劇中的死亡,讓親眾以第三者的角度,彷彿親身經歷了死亡,潛移默化中產生新的思維.認同自己的存在性,達到前述「你個人的存在已被剝奪時就是真的存在。」之真諦。

倘若每日播報的新聞事件為當時的社會留下一則一則的社會紀錄,那麼戲劇為社會留下的即是一個時下共同的社會觀感和記憶。布萊希特的作品《告密者》(Der Spitzel)描繪了當時希特勒統治之下的德國人所經歷的共同災難,這是當代德國人所擁有的共同記憶,他不必描述每一則當時的社會案件,但他的存在提供了後人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態一個綜觀的瞭解。

《我要吃一口》亦是一部表現社會的作品,雖是以人的存在為主題,實則反映當代人對於「死亡」的觀念與應對的態度,此外,角色的背景亦不特例於人群,僅是一般的升斗小民所組成的家庭,簡單的家庭成員和職業,在在引導普羅大眾進入戲劇之中,並於此找到自己所屬的共通性。愈多的共通性,愈能使觀眾於觀看時有愈深的理解與共鳴。

劇情簡介

年輕爸爸眼盲、腳瘸,敗光阻產,老婆、跑了,獨自撫養一男一女;

長女,國中二年級...

長男,滷成豬腳、紅燒排骨...

那一夜,父女倆吃的開心,

吃著吃著,女兒哭了,因為太久不識肉滋味,

爸爸,也哭了,哭中帶笑,

笑著自己長子苦盡甘來、為家裡,盡一點棉薄力量,

是很棉薄啊,手指能吃三天、腳只能吃五天、排骨,只能滷成一鍋,

接下去的日子,要吃的是?

父女倆,在斷了電的殘破的客廳裡的缺腳椅上,相互打量、盤算...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主要參與者

製 作 人 | 黃曉菁

藝術總監 | 韓江

編  劇 | 許時恩

導  演 | 許時恩

造型設計 | 李佩宜

燈光指導 | 林宥汝

燈光設計 | 謝熏丞

舞台監督 | A-Boo Syu

舞監助理 | 謝坤澔

舞台道具 | 陳秉頊、吳建達

前台行政 | 董浚凱、鄭宇伶

演  員 | 廖文正、李畢寶、陳昶燏

劇照攝影 | Rich Lee

平面設計 | Rich Lee、Ching Yvette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