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與沒藥

印卡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印卡《樟腦與沒藥》創作簡介

這個寫作計畫將針對台灣物質史的角度,以詩歌方式描寫台灣的香料世界。1624年,荷蘭人登陸鹿耳門後的二十年是臺灣變成了東亞與東南亞的香料貿易轉運中心,這開啟了接下來近四百年的香料史。如果說十八世紀巴黎城市充斥各式各樣的惡氣、讓葛奴乙出現在《香水》中使得徐四金在小說中談到人為製造和大自然混和的各種味道、又進而談到一種「激發人性湧現大愛慈善悔懺」的氣味,那麼可說十七世紀的臺灣,可說是漂浮在香氣之海的福爾摩沙。

臺灣的香料史,隨著海上絲路的確立,開始從東南亞接受了白檀、沉香、中藥材、木香、土茯苓、胡椒,並逐步地改變臺灣的飲食與生活方式。這其中的氣味跨越數百年的歷史,除了世界擴張,像一陣風撫過新植胡椒、菸葉、蔥、茴香、薄荷的土壤。臺灣獨有的山雞椒與牛樟也隨之加入香料史之列。關於香料生活的變化當時不乏有許多文獻紀載,例如《諸羅縣志》〈果之屬〉就引沈光文詩句:「椰子:樹類枅櫚......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漿如酒,曰椰酒,又曰椰油。沈光文詩『殼內凝肪徑寸浮,番人有法製為油,窮民買向燈檠用,卻為芝麻歲不收』」。這無一是整個物質交換的明證。更不用說後來香茅、桂油、薄荷的生產技術中國清朝時期傳播到了臺灣。日治時期樟腦油的生產,更進一步將臺灣推置於近代化學史發展中,時至如今樟腦仍舊是重要的化學原料。而在1950年間臺灣的香茅油產量達世界60%,為世界第一。隔年臺灣花壇鄉引入茉莉花栽培,從初期供應製香業材料發展到後期花茶等。這是臺灣歷史中鮮少提到的香料史、氣味空間的現代化經驗。

這個計畫作品包括分為臺灣航海時期的香料史、飲食的氣味空間、化學製品的現代氣味、臺灣宗教香文化跟現代香草農業五大方面進行書寫,結案時已創作48首詩,完成此計畫的初步草稿。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