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為配合不同地區觀眾的聆賞特性(習慣),本製作「美好、殤慟、昇華—鋼琴三重奏巡禮」共有兩場演出,一在台北,一在雲林。兩場相同演出者,演出兩套節目,一場為整場鋼琴三重奏(台北),另一場則為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互相組合搭配多種編制型態(雲林)。兩場演出均包含委託國人作品:台北場為林京美的《夜亮》(世界首演)、雲林場為李元貞的《回》(台灣首演)。

過去三年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在雲林聲泊廳舉辦超過30場的音樂會,持續觀察聽眾的聆賞習慣。因此在節目設計上特別透過演出編制上的多種變化,以及挑選經典的樂曲目中代表性樂章,讓聽眾能夠舒適自在的聆賞節目,不會感到有壓力或是失去耐心。

在台北國家演奏廳,我們則是安排三位演出者,演奏兩首經典、技巧極具挑戰的鋼琴三重奏作品。 讓長期聆賞室內樂的觀眾,欣賞到完整的演出。

雲林場演出曲目

  1. 莫札特《第21號E小調為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4
  2. 米亞斯科夫斯基《第2號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81,第1樂章
  3. 蕭邦 《E小調前奏曲》,作品28,第4首
  4. 李元貞 《回》寫給蕭邦E小調前奏曲的賦格(許惠品委託創作)
  5. 蕭士塔高為契《E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67

台北場演出曲目

  1. 布拉姆斯《B大調第1號鋼琴三重奏》,作品8
  2. 蕭士塔高維奇《E小調第2號鋼琴三重奏》,作品67
  3. 林京美《夜亮》(鋼琴三重奏版本,國人創作,世界首演)

演出者

小提琴/林士凱
大提琴/陳世霖
鋼琴/許惠品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

立案日期

2013/10/02

負責人

陳慧如

團體簡介

社團法人雲林縣饗響文教協會介紹:

饗響文教協會2013年始創於雲林,透過人才邀約、整合資源,期許孕育人文藝術之交流園地,建構都會城鄉之間的橋樑,創造跨領域議題的討論平台,希望透過表演藝術活動,充實生活的感官,豐富生命的底蘊,具體實踐“曲高合眾,文化平權”的核心信念。

2015-2018重要活動:「饗響88分享聚」

協會自2015-2018以民間共學模式為基礎,在台北市進行為期三年「饗響88分享聚」的講座音樂會系列,邀請多位優秀音樂家設計規劃,匯聚來自北中南六縣市88位參與者(學員),並透過此一表演網絡平台,讓經典樂曲及優秀表演者有更多的機會被聽見及看見。 我們以「88種心琴故事,12堂藝術家面對面,讓您與經典相知相惜」為設計精神,藉由每季的音樂會聚會,學員累積不同類型的觀賞經驗。過程中,有些從未踏進音樂殿堂的學員,第一次有了購票欣賞支持音樂會的消費行為,並逐漸將音樂以及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學員開始學習不同的樂器(包括聲樂),更加深化個人生命與藝術的連結。全系列累積了15場講座音樂會,最後一場特別安排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讓學員夥伴從獨樂樂延伸至眾樂樂,邀請家人與朋友一同分享一場室內樂音樂會。

2017-2019重要活動:「零距。凝聚」室內樂計畫 序曲系列

奠基於上述分享聚的精神以及經驗,我們希望延伸至台灣中南部,嘗試不同的運作模式,讓美好的音樂可以不分軒輊落實在生活之中。 協會以「零距‧ 凝聚」為概念,意即「城鄉零距,音樂凝聚」, 2016年底首創全台第一個以邀約集資方式促成為期三年的室內音樂會計畫,從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雲林聲泊廳進行「零距.凝聚」音樂會系列,總共17場室內樂表演。 協會委由專業的音樂總監精心策劃,邀請了優秀的國際級中生代音樂家前來中台灣雲林西螺小鎮,帶來數十種不同組合類型的室內樂演奏。 藉由經典的作品,精湛的演繹,以及表演藝術者專業的感染力,這系列在小型廳所進行的近距離演出,促成室內樂演奏家與民眾深度交流,正向的感染力互相激盪;不少音樂家反應,表演者和觀眾一起營造出的能量,令他們深受感動,回到音樂是傳遞、對話與溝通的本質。

這個實驗計畫因為有著民間的贊助支持提供了初始的推力,得以降低了昂貴票價的進入障礙,以親民的推廣票價,讓鄉鎮地區民眾能享受現場聆賞的優質演出與環境,同時也成功推動自行購票行為,逐漸建立起鄉鎮民眾的藝文消費習慣。2017-2019年之間,我們看到自主購票觀賞的藝文人口從0到1的轉變,並且持續發生。在零距音樂會的演出中,每一場都能看到許多新面孔的加入,這個序曲計畫階段性扭轉民眾認為欣賞表演藝術是免費的觀感,逐步建立民眾對使用者(觀賞者)付費的認同, 證明「藝文活動必須免費才能在都會區以外推廣」的迷思可被顛覆。 最重要的是,民眾願意付費的前提在於,音樂會的品質以及口碑讓他們覺得這樣的體驗是值得付出的。

本系列活動雖然深受音樂家以及觀眾好評,但是群眾共善行動的持續力畢竟有限,而且在實驗性進行三年後已經逐漸殆盡。 如何逐步奠立延續運作的基礎,是未來2.0版本,將要面臨的一大挑戰。

2018重要活動:「時間的迴喚」實驗性製作及演出

有別於其他音樂會,這一場製作定調為主題式的現代室內樂,並以喬治.克倫姆(George Crumb)的《鯨魚之聲》為中心曲目,安排以環境為貫穿主題的五位現代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演出前不舉行導聆,演出中不進行樂曲解說,不設定框架,全場65分鐘一氣呵成,讓聽眾在黑暗的聆賞環境中,可以自由想像,將音符當成文字,讓譜出的律動帶領聽眾體驗時間與音符即生即滅的過程。演出過程中,三位音樂家有許多顛覆傳統的演奏方式,對表演者而言是複雜又具挑戰性;對觀賞者來說,舞台上不僅是一場單純的音樂表演,更彷如是一齣環境劇場演出,是一次絕無僅有的難忘經驗。

繼在雲林首演後,協會於台北一個藝文沙龍舉行第二場演出。「新點子樂展」2018策展人趙菁文老師在聆賞之後,盛讚這場製作以及演出皆具備國家兩廳院規格。 而雲林非專業觀眾在演出現場的聚精會神,以及會後所分享的回應,更是顛覆一般迷思「認為現代音樂是專業小眾」。這場創新的製作嘗試,不管是對於非專業的聽眾,或是專業的演出者以及策展製作者,皆提供許多啟發意義。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