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WTPN:從意義的語言,到語言的時間

張敦智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張敦智第二年以「WTPN」(Why-This-Play-Now)為主軸的寫作,共書寫二十篇評論,對象包括台灣現代戲劇六篇、國外現代戲劇六篇、舞蹈三篇、傳統戲曲一篇、實驗戲曲一篇,以及深入觀點三篇,分別就身體、文化政策、創作方法評論。

台灣現代戲劇的六篇包括對小型新興創作,以及具話題性大型演出的評論。前者包括台北藝穗節作品《令人討厭的白蘭琪的一生》,試圖將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透過融合舞蹈元素,將原劇本只屬於生理女性渴望被看見、肯定的焦慮,延伸至當代多元的性別認同中,為經典開拓出具當代精神的轉譯。同時也有新劇本《兔兔特攻隊》,以及演出於桃園大溪蘭室的沈浸式劇場作品《幽冥物語》(第二話)。具爭議性之大型演出則包括表演工作坊改編烏鎮戲劇節首獎作品的《花吃花》、台南台江文化中心開幕大戲《海江湧》等。兩種類性並行,試圖在為新創作建立論述的同時,參與公共話題的辯論。

三篇舞蹈包括郭禎容獨立製作《RE》、複象公廠《哈瓦那》、林宜芳《微塵共感》。三者皆表現出獨立精神與對當代處境之反思。《RE》以「遺忘」為主題,在竹圍12柱工作室演出,該創作者其他作品已於2019年獲邀前往土耳其安卡拉CerModern當代藝術中心的當代舞蹈藝術節演出,其在台灣發表之獨立製作,也透過評論留下紀錄與交流。《哈瓦那》包括反思「國家」的意義,以及成長歷程的兩支舞蹈,以前者題材更為難能可貴;《微塵共感》則聚焦於當代社會之人際關係進行創作。

筆者也嘗試書寫源自東方文化的戲曲相關作品。包括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項羽和兩個女人》、栢優作《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在書寫脈絡中,爬梳戲曲形式、戲曲作品與當代社會的距離,以及潛在表現空間。

另外,深度觀點的寫作中,〈身體的主體性與反國族——從《葉瑪》到本質劇場〉從《葉瑪》自希臘帶來的身體訓練方式出發,回溯台灣過去80年代的身體脈絡,評論表演者「身體」在當代的處境,得出國族式劃分必須被適度捨棄,轉而專注表演個體表現出的複雜性。〈場館規模、數量與劇場創作生態之關係批判 ——以《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為起點〉則針對國家兩廳院的文化政策進行批判,描繪從零培養能夠登上國家戲劇院之本土創作需要多長時間,以及相關單位長期對此舉的缺乏,正面臨迫切的思維轉換。最後,〈音樂劇中歷史當代化的幾種可能——以《菲林的映画光年》、《再會吧!北投》、《台灣有個好萊塢》為例〉則比較17-19年三齣涉及台灣六〇年代的音樂劇作品,分析歷史元素在歷史題材音樂劇中不同嵌合方式、程度所達成效,以及歷史要真正進入音樂劇領域被「表現」,文本、音樂至少要有其中一項元素深入該時代脈絡,否則模糊、偏差的宣稱,可能形成對歷史的消除與傷害。

以上針對國內戲劇作品的評論範圍與成果,共十四篇。其中對戲曲的討論,乃在計劃實行間開始發現,因此篇幅較少,還有非常多討論空間值得繼續書寫,也是未來可以耕耘的方向。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