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Baan Noorg-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簡介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及成員羅仕東、許家維,受本屆卡塞爾文件展及泰國參展團隊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邀請,以合作藝術家的角色共同參與本次的計畫:「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Churning Milk: the Rituals of Things)。本計畫係由飲食生態系、歷史、儀式、人類活動,以及其他重大事件等交織而成的。作品從拉差汶里府(Ratchaburi)的菩澤村(Nongpho)當地的酪農業歷史層層展開Baan Noorg所架起社會網絡的橋梁,與Charoen Raksa農場、Lung Nuad農場、Dee Kham農場和周邊社區的下一代酪農合作,以及也與卡塞爾的Biolandhof和Chreibers農場合作。儘管有著地理上的差異,此計畫促成兩地互動和交流彼此的經驗,分享酪農的當地知識,經由網路管道支持彼此的相關技術、知識和資訊,以促進和創造社會價值。

本作也試著結合卡塞爾的在地脈絡,連結既是位處城市但也同時具有邊緣性的日常與儀式:街頭滑板文化。本計畫與當地「威爾森先生的滑板公園」團體合作,以社區為基礎而建立的工作坊,進行滑板社會參與運動。一個與現代城市文化完美結合的次文化出現了,人們自然地聚集、學習,且充滿熱情。此計畫處理了人類面臨的相似挑戰:重力問題與錨定效應。

本計畫將滑板運動與泰國傳統牛皮影戲偶融會貫通,甚至促進卡塞爾的滑板運動城市計畫與菩澤村的當地儀式交流互惠。

生活、故事、辯論——這些價值和意義創造的系統有什麼重要意義?它們如何反映當代社會和文化價值觀、如何象徵性地理解它們以闡明我們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周圍現象和背景。本次參與文件展的創作透過此彼之間人事物的活動與儀式,建構既是展演舞台也是集會、工作坊與遊戲的場所,使觀眾和參與者能夠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回顧地方的歷史與脈絡的同時,也對當下及未來提出新的連結與可能性。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活動紀錄
作品明細表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立案日期

2010/11/11

負責人

羅仕東

團體簡介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為一藝術家團體,成立於2001年板橋。透過開放工作室、講堂、展覽策劃、座談會等方式,提供一認識現、當代藝術相關之形式與機制等內容之管道。成員除以個體藝術家身份活躍於當代藝術體系,同時冀藉由「打開-當代」作為一個可共同討論、生產、激撞的藝術思考平台,持續發生多樣的藝術實踐與對話。我們的工作包括藝術策展、跨領域交流、研究與出版,及提供可行的資源。近年來,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除了持續探索藝術創作與展演的新形式外,也對外的開始走向國際,透過創作、進駐、展演三個方向,建立起藝術文化的交流模式。

成員名單:

站長:羅仕東
行政經理:林齊品
成員:陳嘉壬、羅仕東、許家維、鄭文琦、林文藻、曾于軒

2017-2020重要活動:

  • 2020《一隻蒼蠅飛入海洋無垠的吐納》實驗音樂與聲響交流計畫
    《一隻蒼蠅飛入海洋無垠的吐納》為一以音樂/實驗聲音為介面的交流計畫,邀集包含台灣及東南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地四位策展人/研究者及多位聲音影像創作者,藉由合作、交談、共同思考與提問組織多場聲音行動。這個計畫以蒼蠅與海洋:一者相當微小另者似乎無限遼闊的意象對比,帶出個體或個體之間連結與行動,並探討聲音聲響是否能作為重啟我們的身體感官,以及對既定世界樣貌與認知有著翻轉可能的聲音圖景。
  • 2018「邊境旅行 PETAMU Project」
    「PETAMU」這個標題取自(印尼文與馬來文的)「你的地圖」(Peta Kamu)的口語用法。在《邊境旅行 PETAMU Project》計劃裡,我們試圖以「馬來群島」(Nusantara)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在此指「馬來語」)為引線,來打開一種觀看東南亞地圖的另類取徑。在這種另類的視野裡,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合作,從2016年到2017年之間各自於印尼、馬來西亞半島的實踐歷程,或透過藝術家進駐、訪談、創作,以及與研究員/策展人合作翻譯、訪談、研究等工作,如同在同一張地圖各自發現的不同旅人視野,進而匯聚累積,而將資料庫重新對應至地圖上的特定區塊或邊境。本計畫邀請的藝術家包含: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等四組藝術家與創作者,透過進駐創作與共同合作的旅程促成跨文化的交流方案,探索每個邊緣的複雜關係網絡,進而翻轉、開展各種偶遇與異質的連結。
  • 2017 CO-Temporary 第二階段 伊圖阿巴的島
    本計劃「CO- Temporary 第二階段:伊圖阿巴的島」CO- Temporary #2:Itu Apa Island 是以位於南海諸島中的太平島國際名稱Itu Aba Island為符號。太平島的國際名稱Itu Aba Island在馬來語的意思:「那是什麼島?」,也像是台灣-東南亞在區域間試圖找尋交流與互相映射座標之下探索和提問的潛流。 本次匯聚八位台灣藝術家並與印尼日惹的藝術團體LIFEPATCH合作。以LIFEPATCH今年初承租下來的新空間為震央,專注於延伸計畫概念:「那是什麼島?」,讓空間本身與藝文平台的再建構作為雙方對話與交流的基礎, 同時亦是對印尼藝文的特殊性場域的進一步建構。一如打開-當代從成立以來,歷經多次的搬遷、移動,建構、拆解到面對未知與再想像。藝術空間在此一過程中並不僅是作為倉儲,或畫廊般的場所,亦非僅是凸顯個體藝術家與累積其藝術資本的場地。不同於駐村創作的形式而選擇透過共同層層地「建築一個空間」在不同的獨立藝術空間、團體、成員之間建立一臨時與全新的異質性聯結,將每位不同經歷、背景、文化的人們,拉回至一零點,去尋找「身體-空間-島嶼」生成的可能。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