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病痛》創作計畫

林餘佐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詩集《病痛》創作計畫」創作緣由:

「疼痛——有某種空白的元素」詩人艾蜜莉˙狄金生說。在醫學臨床上,為了幫助病人說出他們的疼痛,最常使用「表情疼痛量表」,以六個臉型圖示(從「微笑」到「哭喪」)來讓病人指出自己的疼痛程度。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在表述疼痛經驗時,日常生活語言是有其侷限性,圖示甚至比語言更有用。正如詩人狄金生所說,疼痛中的空白元素橫隔在醫者與病者之間。

醫師大衛˙畢羅(David Biro)在著作《聆聽疼痛》中指出疼痛之所以難以被傳遞、說明的緣由在於:一、疼痛缺乏意向性,二、疼痛涉及身體本身的不確定性;我們試著回想就診時,醫生在病歷表上寫的診斷紀錄,往往只是幾個簡要的病情症狀,如:頭痛、喉嚨發炎、發燒……。這些簡要的紀錄往往只是客觀的病情描述,它無法充分地反應病人在就診時的痛苦,也就是說日常語言無法完整敘述疼痛的程度經驗。

日常語言失效之處,或許就是「文學語言」的擅場。文學是人類特有的語言策略,文學中的隱喻即是以「已知」事物來指涉「未知」事物 ,透過不斷地換喻、比喻、象徵讓抽象的疼痛感能有所意向、能有所投射,進而連結起病痛中的人我關係,提供患病者與健康者之間的「共在感」;看似模糊的語言卻能精準地形容那難以被言說的事物,正如:私密的病痛經驗。簡言之,疼痛是一種私密的內在經驗,它難以訴說,難以被瞭解,於是只能透過曲折的言說方式,來 一步一步靠近,例如隱喻、象徵,唯有透過文學性的語言才能涉足疼痛的感官經驗。本創作計畫的核心在於「以詩記錄抽象的疼痛經驗」。

創作綱要: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說:「疾病是生命的暗面,是一種更麻煩的公民身份」、「我們遲早會成為疾病王國的公民」。我(林餘佐)的創作圍繞著「病痛」展開,試圖書寫在生命過程中遭遇到的疾病與疼痛,有些疾病是好發於某些時刻,例如,玫瑰疹多半發生在兒童身上,有些疾病則是不分年紀、全年無休,例如,感冒流感。我回顧這些在我身上發生過的病痛,試圖以詩的方式來完成一本「就診記錄本」,希望透過詩的方式來保留、還原在我身上發生過的病與痛。

作品的分類預計仿照醫學上的分類,分為:內科、外科、身心科……。我希望能展現每個分科病痛它獨特的隱喻、象徵系統。創作時除了再現個人的疾病史之外,也試圖要爬梳歷史上疾病的發生,像是透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林富士《疾病史》一書,來理解疾病作為一種學術課題的探討,將能更明白疾病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類在各個歷史現場是如何理解和對抗疾病,相關的書籍還有:濱田篤郎《疾病的世界地圖》、王哲《微戰爭2:鼠疫、天花、黃熱病》、翁瓊華《疾病分類》……。這一類知識性的書籍,將會補強我對「疾病」的概念,將本計畫除了私歷史的疾病書寫,擴大到公眾歷史的疾病書寫。

在預寫的作品〈憂鬱〉詩 ,主要是在描述個人陷入憂鬱時的心情,本詩試圖將憂鬱的感受情境化,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紀錄個人的情緒,相類似的作品還有〈失眠〉一詩。另外〈草本體質——玫瑰疹〉,主要是在描述 「玫瑰疹」此病徵,在詩作的設定上,透過一連串的聯想(玫瑰疹→玫瑰→草本體質)而得出「草本體質」這個梗概,詩作的開展沿著植物意象,並且將肉身比育成土壤,疾病(玫瑰疹)潛伏在其中不斷滋長著,最後得出一句 :「你屬木,終生居住在花園裡。」,意指過敏體質的人終身擺脫不了此病症,與此情境相同的還有〈流感〉詩。然而在〈推拿〉一詩中,我採用中醫觀點,認為「身體有如宇宙」有運轉遵行的軌道,氣結有如軌道的淤泥,需要慢慢推開,最後說寫著:如新生嬰兒攤平的拳頭/祥和的宇宙流暢地運行。」意謂著身體完全地舒展,身心達到和諧狀態。

創作貢獻:

我的創作計畫可以上溯至疾病書寫。疾病書寫在華語現代文學中不算是新的嘗試,但多半集中在小說、散文中,像是黃春明《癬》、西西《哀悼乳房》、許佑生《晚安,憂鬱》……。就現代詩來說似乎沒有一本詩集是全面書寫「病痛」,我希望透過本創作計畫,將現代詩的疾病書寫跨出第一步,也藉此將自己的病痛史作一個記錄。一般詩集的創作多半源自於個人的情感,也就是以個人抒情主體作為核心位置向外輻射,這樣的創作方式的優點在於感染力極強。

本創作計畫除了根植於抒情主體之外,更補強了「疾病」相關的知識、歷史、學科的分類,希望能在抒情詩的本位之上,添加知識性的面向,讓詩作的闡釋空間更加多元。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