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

瀑布有限公司

  • 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瀑布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瀑布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瀑布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瀑布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瀑布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EATING WIND吃風─馬來西亞替代空間冉阿末畫廊來台交流策展計畫|瀑布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吃風」 的字詞構造來自於馬來話的外來語,翻譯上的借用詞,意指渡假、出門閒晃。想像我們踏上旅途,沿著公路開車前進,隨著一幕幕風景飛快地往身後流逝,揚頭感受迎面撲來的微風親吻臉頰、吹拂著髮稍,這樣的描述在整年氣候濕熱的國家裡更讓人感到嚮往,我們總是格外敏感地感受到流動的空氣,不管是陣風、海風,甚至是由電扇或是冷氣機發出來的氣流。

這個展覽試圖從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角度去理解「假期」的概念。從17世紀開始,上層階級的歐洲藝術家、學者或是文化鑑賞者發展出了一套稱之為「壯遊」的旅遊模式,憑藉著優渥的經濟與生活水平,旅行世界成了富有教育意義的儀式與傳統,而這樣的旅遊概念逐漸依著不同世代旅行者的需求而產生移轉;六十年代以後,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們都各自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壯遊,其中有些人倚賴搭便車、便宜的公路巴士行遍江湖與世界,背包客、沙發客、B&B(bed & breakfast)這類詞彙儼然成了年輕世代間共享與交換的流行概念;而近年來,藝術家到世界各地去駐村這類的相關活動正方興未艾,藝術家們藉著駐村的機會拜訪其它城市或鄉鎮,有時與當地社群進行交流,並發展作品,把旅行的概念又更明確地往某個層面推進了一步,對藝術家、策展人、學者來說,這樣的機會也可能會是更熱門的旅遊方式。

就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而言,旅遊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吃風〉展也藉著這個機會,試圖重新檢視這個國家對旅遊業的決策:馬來西亞旅遊文化促進局透過1MCAT(1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Tourism / 一個馬來西亞當代藝術)這個政策的制定與推動,從2010年開始,將藝術和旅遊結合在一起。去年舉辦了長達三個月的嘉年華會,在商場內設置臨時性藝術空間,並安排接駁巴士讓旅客可以穿梭於不同的購物商場,旅客甚至能夠藉著參加藝術旅遊團的機會,在不同的藝術據點製作藝術作品,這類型商業與消費導向的操作模式 ,儘管並不是前所未聞,卻仍然可以看出政府的企圖,強制性的將「藝術活動」置入尋常的美食、景點遊歷、血拼等旅遊模式裡。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今人們旅遊的地點也因為交通方式的改變而產生了顯著的變化,有些人開始捨棄傳統的公路旅行,改以搭乘廉價航空的方式前往旅行的目的地,飛行再也不是中上階級人們的旅行專利,正如亞洲航空公司(AirAsia)的標語「Now everyone can fly /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飛了」所述,搭機出國旅遊成了普羅大眾也能夠接受、並納入考量的旅行方式,更甚者,這也為跨國工作者帶來了更多便利,他們可以更自主地往返各地。我們不再只能夠於當地發現新地點,我們還有能力去到更遠的地方,度量距離和速度的方式也因此改變了。可以這麼說,過去藉著公路旅行而尋幽探勝的情調似乎已經顯得過時,比起發現秘境裡的瀑布、湖泊、主題公園,前往熱門的旅遊國家如曼谷或河內更顯得吸引人。我們熟悉於異國城市的名字,也更容易對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有了比較具體的概念,但我們卻對那些比較不是那麼熱門、但事實上離我們更近的地點卻失去了興趣,甚至它們的名字聽起來比外文還陌生。

來自不同背景的13位藝術家分別針對以上所述,進行創作回應,不管是他們個人對於「假期」概念的闡釋、或是從「生活風格」的角度來理解假期在一個社會或一位消費者眼中的定位、亦或是在政府所提倡的「文化旅遊」政策底下提出反響與回饋,這個由冉阿末畫廊所推出的〈吃風〉展覽首先於2013 年12月實現,並獲選非常廟藝文空間VT OPEN CALL徵選,於畫廊實地展出。

顯示完整資訊
展場圖片
作品明細表
新聞稿
延伸閱讀
備註

本計畫展覽名稱為《吃風 EATING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