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山的回憶』-北鄒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 『杜鵑山的回憶』-北鄒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杜鵑山的回憶』-北鄒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杜鵑山的回憶』-北鄒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杜鵑山的回憶』-北鄒高一生先生紀念演出|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演出形式與特色:

「田地和山野,隨時都有我的魂附守著」,這是高一生在監獄中留給家人的隻字片語。半個世紀飛逝,台灣戒嚴的白色恐怖年代,許許多多遭受迫害的家庭,都不願再提起的一段傷痛往事,卻在部落的每個角落不斷被記憶著。過去50年,在杜鵑花環繞的阿里山鄒族,始終沒人敢提起鄒族部落的那位先覺與創作者,他代表一種不能觸碰的禁忌,汙衊、責難、冤屈⋯⋯承受了半個世紀。他,就是白色恐怖下遭受迫害的高一生先生。

把白色恐怖受害者高一生先生的故事搬上舞台,在國內算是創舉;這場製作不只為了紀念高一生先生,也是要回饋給所有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歷史的傷痛不能遺忘,這也是全人類永遠不能忘掉的歷史教訓。高一生的家人們把傷痛化成大愛,讓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必須放棄彼此的迫害,以「愛」追求生命的永恆,學習族群共存共榮,和平相處。

《杜鵑山的回憶》,原舞者首度打破過去的演出形式,將史實與舞蹈、戲劇、歌謠(傳統與創作)四者合一,並採取了舞者「集體創作」模式,跳脫傳統的演出形式,這也是搬遷至花蓮後的第一次蛻變,我們期待未來不斷的以不同面貌帶給觀眾新的視野,讓這塊土地的人民都能以嶄新的形式與原住民相遇,碰觸原住民深邃的內心世界。或許藉這一次的紀念演出,我們可以看看原舞者怎樣詮釋「二二八」?也試著瞭解原住民怎樣看待「歷史」。

計畫實施效益

1.重返部落接軌原鄉,原舞者以舞台劇重建原住民失落的歷史區塊

透過阿里山鄒族高一生先生的個人生命史,重建原住民失落的文化歷史區塊,以史實與田調印證在部落留下的歷史痕跡,解開記憶的軸線,回到歷史現場,以舞台展演形式將一首首會說故事的樂章,以「愛」來表達我們對悲劇歷史的詮釋。如高一生先生在獄中書信中卻啟示我們不要失去愛與被愛的能力,教導著我們去愛人、愛族群、愛鄉土也愛敵人;透過他的故事來反省並審視在台灣社會暴力充斥下失去的人心。

2.兼顧原住民樂舞文化精神,啟開原住民創意劇場的表演藝術新想像

原舞者離開台北都市水泥叢林回到部落,多元的族群環境「山與海的對話」,相互對照的文化差異性,看見更多族人真實的生活面貌。我們也開始嘗試以原住民式的表演方式模索身體、聲音、思維邏輯,試圖循線搜尋一種屬於原住民劇場創意的展演模式,體驗更多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中激發出來的表演型態。

3.文化傳承的現代與傳統使命,進駐部落共同經驗「創造的歷史」

原舞者過去15年來,都以部落祭儀樂舞展演的方式,賦予原住民樂舞文化存在的文化詮釋及文化傳承的角色;由於長期專注在傳統樂舞的呈現,忽略了新一代原住民年輕人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詮釋價值,透過《杜鵑山的回憶》的製作,讓年輕一代開始嘗試如何用現代原住民文化的生活經驗、連結傳統文化的精神,表達傳統與現在的原住民新觀點與論述,因此,我們看到原舞者在第16年呈現不一樣的新嘗試。

4.推廣優質表演藝術,建立跨縣市觀眾資源

花蓮地區表演藝術環境,對原舞者來說有許多新挑戰,反省過往的製作續效,輔以優質表演藝術跨縣市巡演規劃,除了跨6個縣巡迴演出,開發西部觀眾資源,讓更多人欣賞到原住民樂舞之美之外,原舞者也在宜花東地區第一次嘗試售票,希望在東部地區建立新的經營方式及進一步了解東部地區之觀眾資源。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