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論文發表(ICAS 11)

柯念璞

  • 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論文發表(ICAS 11)|柯念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論文發表(ICAS 11)|柯念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論文發表(ICAS 11)|柯念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論文發表(ICAS 11)|柯念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論文發表(ICAS 11)|柯念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研討會簡介及參與目的

國際亞洲學者會議(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是全球最重要且盛大之亞洲學領域專家學者研究交流平台,目標以亞洲為軸心,進行跨學科與地域之核心對話。每年由國際亞洲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 Studies;簡稱IIAS)及當年度在地主辦單位合作辦理。

本次第11屆國際亞洲學者會議(ICAS 2019)以「Engaging Translations and Circulations Across Asia and Europe」為題,各國亞洲研究學者於此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同時會議將與海德堡亞洲與跨文化研究中心(CATS)共同舉辦系列研討會,以亞洲研究與歐洲之間的文化研究之探討邀請學者,相關領域之藝術家、策展人、導演、文學家等跨領域專家學者共享研究及深入交流。

作為跨地域及跨學科的學術對話交流平台,此次約2,000名與會者來自世界各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博物館及學術團體,來自亞洲、美洲、歐洲、澳洲、非洲及南美洲的學者專家參與,集合全球亞洲研究學人於一地。本次出席此次會議並發表研究論文,對於亞洲研究中視覺藝術之相關研究,有助推展及建立學術交流之正面積極效益。

本次會議同時結合影展、書展、藝術展覽與展演(Cultural Exhibition and Performance),配合亞洲研究跨學科及地域之討論,使此交流成為全球亞洲研究學界共同參與的盛事。

交流成果

國際亞洲學者會議(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為全球匯聚亞洲學領域專家學者研究交流平台,累積深入且豐富之亞洲各領域研究之成果。本人柯念璞與其他同是從事日本戰後與東南亞地域關係之視覺藝術實踐的文化研究學者,共組會議研討場次,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等數人,以「Embodied Experienc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Japan」為主題,共同探討戰後日本之於東南亞的視覺文化之發展及其研究。

筆者所發表之論文以南方地景作為探討日本佔領時期對南方美學建構之脈絡。二戰末期由日方實施的南方作戰,其影響地區延伸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對於日軍佔領時期皆有超越世代的集體記憶。探討日本十九世紀南進政策下東南亞地區之移民史中的藝術研究發展,並從1940年代的歷史檔案、國策電影、日記及個人口述理解相異身份的個體如何經驗所謂的「南方」及其記憶地景。其中探討如戰時藝術家森錦泉於荷屬東印度中部爪哇所創作系列之風景繪畫,畫面將國族情感的日本理想地景與爪哇熱帶風景結合,以及從印尼現代繪畫之父蘇佐佐諾(S. Sudjojono)的矢崎千代二,以及日本文部省派至泰國在美術工藝學校任教的藝術家油畫家横田仁郞等人,如何建構二戰時期南方地景的藝術史脈絡。

另外進而探討,日軍在戰時於印尼爪哇島內創設多處具備文化中心性質的「啓民文化指導所」,而根據後小路的研究,這些長達數年的文化活動「扮演了印尼歷史上最早的美術學校之功能,戰後許多藝術先鋒都曾經在此學習」。這些研究也反映在當代藝術的實踐當中,並以日本當代藝術家運用交織現實與虛擬的手法為例,探討研究及當代藝術實踐的廣泛滲透的當代意義。

本次發表藉由國際亞洲學者會議之交流,以本人柯念璞田野調查及近年對於東南亞於日本佔領時期影響之研究,將台灣對於二戰時期東南亞藝術史之視覺研究放入當代全球化語境之視野。其研究全文於會議後受邀刊登於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學術期刊。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