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漂移誤差》2021年演出計畫|再拒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漂移誤差》為以物件出發之集體創作演出計畫,創作者以人造物品的「誤用」、「動機錯置」、「象徵符號的轉化」為方向出發,探討物件與人為之間非慣常的相互作用。演出在人對於物件慣常印象外,建立各種不同於常理的使用方式,和偏離常軌的行動之中,重新探索人的行動與各種環境、心理流動等變因交錯所產生的「誤讀」,與其所產生的效應。

計畫以物件與動作「動機」的流動作為線索,串連一個又一個看似日常可見卻怪異而詼諧的場景。創作者拼貼物件與行動的印象,從非語言形式出發,經由重新嘗試物件的使用方式與人為邏輯,帶有幽默和荒謬色彩的實驗行動,創造一層歪斜於現實物質世界的平行時空。

本計畫透過具戲劇、馬戲、小丑、操偶等訓練背景的表演者共同集體創作,反轉「人創造物件」的邏輯,從現實中的人造物品角度出發,將現代人的心理動機、舞台表演的行動動機、日常動作的共同印象視為重要的演出元素。以人的行動回應物品存在的本質,並應用物件與動作、動機的既有印象及符號創造另一層對話。企圖在此過程中思考兩者作為能動的物與靜止的物,存在於世界的定義與本質,並實驗出劇場表演裡對於使用物件與動機的另一種工作方法與表現路徑。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再拒劇團

立案日期

2005/04/18

負責人

黃思農

團體簡介

再拒劇團自2002年成立,原先由台灣80世代各種不同領域藝術家組成,早年從事環境劇、詩劇、多媒材劇場,探索全球化影響下該世代的性別、階級處境與生存意識,並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近年多部作品聚焦於「聲音劇場」的美學實踐。

有別於劇本先行的劇場創作,再拒劇團的作品多從不同演出概念、創作方法、視覺意象或媒材屬性出發進行創作,許多作品將空間、音樂或物件視為「文本」而產生。

再拒劇團從小型前衛創作、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的跨域作品到中大型劇場製作,再拒劇團持續尋找與實踐劇場藝術如何在抵拒全球資本主義文化均質化現象(homogeneity)及去政治後現代美學中,逃離失語狀態的可能。

2019-2022年重要活動

  • 2019-2022年《明白歌》全台各地巡演,此演出前往承載白色恐怖歷史記憶的鄉鎮,並於2020年獲得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除演出外,另於2020-2021年舉辦《說故事的人青少年工作坊》期盼以地方的創傷歷史故事,為新一代的城鄉青年帶來自主的能動性,推廣白色記憶能在當代的原鄉被傳承的種種途徑。
  • 2021年《逝言書》為黃思農「漫遊者劇場」的第五個作品,觀眾戴著耳機隨創作者穿越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歷史遺址,連續兩年獲人權藝術節邀演。
  • 2019-2020年《新社員》再拒劇團於2014年首度挑戰劇場形式原創BL作品《新社員》,有別於過往戲劇演出涉及同性戀時偏重社會寫實或議題訴求,成功打入全台腐男女的心,並吸引眾多跨界合作,為2014、2015年話題性最高,也是最受歡迎的劇場作品。
  • 2019年《感傷之旅》劇名取自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的攝影集標題,演出啟發自2018年#metoo事件延燒:曾與荒木經惟合作的模特兒Kaori,在社群媒體上發文,針對攝影者與被攝者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表達長年所經歷的勞動剝削與粉絲侵擾之苦。演出反從被攝者/創傷後倖存者的經驗出發,探問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涉及的倫理議題。獲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提名。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