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

張二文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張二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這幾年對鸞堂的一個初步了解,發現鸞堂在客家聚落裡影響深遠,連生命禮俗儀禮都深受鸞堂儀式影響,在《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與鸞書文學之研究》中發現,右堆地區鸞書大部分集中於日治時期出版,大正年間密集的出刊鸞書,光復後四○年代也是高潮,六○年代大部分鸞堂扶鸞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徒留提供地方人士問卜,即使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因嫻熟鸞務的地方仕紳一一凋零,終告停止。唯一的特例是遠在右堆的邊陲杉林鄉的公明宮,在2003年還扶鸞出書出版《明善金篇》,這是相當難得的。不僅如此,在楠梓仙溪畔的杉林鄉公明宮、朝雲宮、辰峰寺至今依然堅守扶鸞的工作,這其中,能傳承培養出正鸞生是關鍵。

楠梓仙溪畔杉林鄉的月眉樂善堂,於大正三年1914年扶鸞出版了六堆地區最早的鸞書《覺夢真機》,月眉樂善堂在日治時期乃至戰後六○年代,一直是杉林月眉地區的信仰中心,在後續的過程中,相繼於昭和四年(1929年)出版了《妙化新篇》以及民國62年(1973年)出版《回天寶鑑》,以上三套鸞書共計13卷13部,且分別於1960年、1980年、1984年翻印再版。

如此大量的鸞書除了分送給各相關鸞堂,也是鄉間庶民百姓知識的來源,鄉里間形成一個共識,到鸞堂是學道理學做人的地方,地方仕紳幾乎是鸞堂的鸞生或是供職生。

月眉樂善堂卻在八○年代,當第三代鸞生紛紛凋零之際,呈現後繼無人的狀況,反而是在戰後修建重建的公明宮、朝雲宮、辰峰寺後來居上,都是五、六十歲的中堅參與,他們大都是公職人員,知識程度高,相對的領悟性高,成乩的時間都短,很快的就進入狀況,幾乎都成了鸞堂裡的靈魂人物,紛紛扮演著聚落裡的信仰中心取代扶鸞問事的功能,也是目前仍持續扶鸞的興盛區域。

楠梓仙溪畔的客家聚落,日治時期地方上的鸞生幾乎都到樂善堂供職,而月眉地區的黃氏家族不僅是楠梓仙溪畔的望族,更是地方仕紳以及地方政治權力中心,其家族成員多人參與鸞堂的供職,引起效尤的現象。一直到光復後,原先在皇民化時期收藏的神像紛紛請回各聚落裡供奉,在供奉的同時,各聚落人士也紛紛奉請三恩主扶鸞施方濟世,因此,月眉朝雲宮雖供奉媽祖,也加入鸞堂的行列;辰峰寺供奉觀世音菩薩,也效學新乩,提供地方人士求方解惑;莿仔寮媽祖廟公明宮也學乩。

鸞堂中正乩的角色是介於人神的溝通者,以手執乩筆沙盤寫字,傳真神意以化人,以優雅的文字藝術建構與靈交感的靈活形像,除了表彰靈神聖顯的靈感外,也宣示靈神教度眾生的弘願。透過鸞乩的文字開示,表達來強化其神示的作用以扶鸞作為與靈交感的一種手段。鸞乩是以神靈附身的方式來救濟眾生,稱為「辦事」或「濟世」,著重在以神通法術為人消災解厄與祈福,鸞乩,不只提供私自性的儀式服務,大多奉持著來自仙佛聖神的旨令,有著強烈救世、度世與醒世的宗教責任,舉行公眾性的儀式與法會活動。

民間信仰是傳統社會宗教禮儀的傳承與延續,雖然受到後代統治階層的文化意識與宗教制度的洗禮與改造,產生不少歷史性的混雜與合流,呈現出盤根錯節與內容宏浩的文化格局,而正乩生作為人與仙佛聖神溝通的中介者,經由正乩生扶鸞的鸞文,使得人與仙佛聖神能互相適應對方的願望與請求,發展出獨特的儒教文化。乩生成為民間信仰文化的掌握者、推進者與傳播者,精通於傳統文化的觀念建構與詮釋,也精通於人世界的儀式執行與保存,經由正乩生扶鸞來解決人世間的各種生存問題。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