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聲之抗: 當代藝術關鍵字共創暨研究計劃第二期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期團隊將以「禁止出現/被刻意刪除的關鍵字」出發,如特定網域中被禁止使用的關鍵詞、社群軟體的審查機制等,邀請藝術家及研究者發展出新作。

幾乎在所有集權國家的發展歷程當中,都曾經出現過對於知識系統的審查以及干預,這類型透過國家公權力介入或直接推動的思想體系的嚴格審查,不僅僅保障了統治系統的專一性以及內部獨立性,同時也劃分出了可以進入該系統的特權階級(通常以家族或是成長背景中的地緣關係作為聯繫)以及無法進入該系統的大眾。最早可見舊時代歐洲帝國為了阻止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所查禁多達五千多名作家及相關書籍。台灣過去也面對了來自於政府的思想審查,如今透過數位化與開放閱覽權限,得以在國家檔案資訊網中調閱到各式相關文件。透過對於文件相關內容的研究以及書寫,我們得以避免再次犯下歷史上的錯誤。但在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及試圖開拓拉丁美洲及中亞等非歐美中心地區連結多年後的今日,我們應該如何更近一步地在檔案的基礎上建立與這些共享殖民歷史經驗的地區的大眾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同時創造可以持續性的共同工作關係?

「禁語」,或者可以說「被禁止使用的語言」、「被禁止傳播的思想」或「被禁止提及的關鍵字」,除了透過被禁止使用以及傳播的語言、知識與詞彙可以得知該社會以及社群的禁忌之外,因為禁止使用而出現的審查機制,同時也指出了國家權力運作的邏輯。在Jason Q. Ng的《微博不能說的關鍵詞》 一書中,認為「某個關鍵詞沒有在微博上被封鎖,並不表示它沒有遭到審查。書中那些未遭封鎖的詞彙即便有搜尋結果出現,它們仍有可能是經過嚴密審查的。」也因此「禁語」僅只是表現網域或是社群中的現象,他指出的其實是國家監控系統以及服務於斯的意識形態。

本計畫希望從「禁語」的出現以及背後的審查機制出發,邀請藝術家透過對於審查機制的擾動、語言生產系統的干擾或是再設計,使人們意識到禁語背後的權力運作系統。同時,透過檔案的數位呈現計畫及寫作工作訪,作為對於過去的回望以及今日的警醒:禁語並非發生在特定時空的事件,而是永遠伴生於社會禁忌或集權統治的另外一面,禁語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而自由與民主是每個時代都必須謹慎以對的課題。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立案日期

1999/02/06

負責人

何孟娟

團體簡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的藝術團體,成立於1999年2月6日,創會之初有156位會員,包括:視覺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人、藝術理論工作者、藝術行政工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自此定調了協會成員的結構。十多年來協會成長拓展的過程中,陸續有理念與藝術專業範疇相同的同好及團體相繼加入,甚至還包括:畫廊與藝術經紀公司與畫會團體等。

協會的宗旨有四:

一、提供視覺藝術工作者於生活福利、專業資源訊息、法律諮詢等

相關服務事項及保障。

二、開發、整合並監督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

三、建立藝術工作者與政府間的諮詢與溝通管道,並促進雙方良性

互動之關係。

四、增進政府、民間企業及一般社會大眾對藝術文化的認知,以改

善國內文化長期發展的條件。

近年重要活動:

2022 2022台灣當代一年展(虛實整合)、藝術教育實驗所計畫(人才培育)、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網站系統升級改版、烏克蘭國際交流駐村展-記憶邊境、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好日麗日麗2.0(社區交流)、ArtFuture藝術博覽會

2021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數位轉型)、策展培力計畫、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國際行銷推廣計畫、ArtFuture藝術博覽會、公共藝術計劃-異外日常(社區交流)

2020 2020台灣當代一年展、方域之外(國際交流展)、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系統暨雙語頁面提升計畫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