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

郭俞平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郭俞平|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將「紀念物」視為一個在歷史軸線上切入問題的方法。紀念物的概念與運用在經歷了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有所轉變,紀念物的「精神性」暗示,是要使歷史的傷痛喚醒缺席的記憶,也代表一種共同生活的許諾。在以國族國家做為想像共同體的視域下,紀念物本身便具有集體記憶的公共性,它從來也都是有關於美學政治課題的熱點。於此思索下,《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所要發展的即是置換這種「方法論的國族主義」(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不將創作視野限縮在單一國家的想像內,而是重新把紅字團承載的歷史訊息置入亞洲的場域中。

經驗已不斷提醒我們,一方面從出於西方的知識結構,其所生產的現代性批判論述,儘管兼容多元、差異的關懷,但最終仍是無法妥切回應西方中心之外的「他者」內在邏輯;另一方面,我們也越來越清楚,僅以在地經驗來定位其所屬的現代性想像,也很容易陷入意識形態化的經驗表述。顯然,無論是以在地經驗做為想像的範疇(如台灣的),又或者採納西方宣稱的普世性觀點(如啟蒙的人權觀),皆無法全面地詮釋那交織著—美蘇冷戰、國共戰爭、南北韓戰下的六張犁亂葬崗歷史現場。對《異象空間:紅字團2014-1949》而言,六張犁所帶出的不是「有沒有紀念物」的呼籲,而是要以六張犁為物質思考基礎,將歷史問題放置在區域性的視野中進行多元參照,使得原本自足甚至有限的文化主體得以開放、解構然後重構。因此,六張犁之於紀念性的問題是關於「記憶質地」的跨幅與縱深,是一個關於“表達”的問題:什麼樣的「紀念」能夠描述出特屬於當代台灣存有模式的切片?

本計畫以上述的認識作為基礎,透過「藝術/行動」開展創作,以藝術虛構所創造的能動空間,將台灣既有的思維框架推置到臨界點來逼視問題,在台灣狀況中的政治裡打開另一種關於「紀念」的可能。承此,《異象空間:紅字團 2014-1949》將以《再紀念:201個真實故事》、《寒-戰紀念館:疊合之境》、《地圖:看不見的城市》等三部分進行創作。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作品明細表
文宣品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