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用劇場的來時路與未來行——調查研究計畫(三年期)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應劇中心)成立18年來,累積豐富的民眾劇場與應用劇場實踐經驗,本計畫旨在結構性研究其發展歷程,為台灣應用劇場領域積累論述,並探討其如何回應社會變遷、文化政策與國際局勢。研究目的包括:深化對應用劇場實踐與政策互動的理解、梳理應劇中心與其他團體的異同、探索民眾美學與社會實踐的多樣性,以及為藝文生態發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主題涵蓋三個主軸:一、後冷戰國際脈絡下民眾劇場與應用劇場的發展;二、應劇中心實踐如何回應社會變動並形塑民眾美學;三、其他應用劇場團體的民眾美學與社會實踐經驗。

本研究聚焦於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應劇中心)如何回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與社會變遷,並探索其劇場實踐與政策間的互動關係。研究主題涵蓋社區劇場、論壇劇場、教習劇場與社群劇場的發展歷程,特別強調應劇中心在政策推動下的實踐策略與自我反思。研究成果顯示,應劇中心自2005年草創成立以來,積極參與社區劇場理論與實務的建構,並承接文建會及各縣市文化局的推廣計畫,建立示範點、培育種子師資與培力基層公職人員。實踐過程中,應劇中心面臨政策期程壓力、師資不足、社區參與動力有限及行政社造化的挑戰。隨著社造政策轉型,應劇中心逐步將工作重心從社區劇場轉向論壇劇場、教習劇場與社群劇場,聚焦於特定社群與社會議題,深化劇場的社會干預與公民教育功能。應劇中心持續反思如何在政策框架下維護劇場的批判性與民眾主體性,並透過議題型社區劇場與社群劇場,回應社會變遷與多元需求。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立案日期

2006/09/21

負責人

賴淑雅

團體簡介

本中心於2006年9月正式登記立案,是一個專職於各式應用劇場工作的非營利劇團組織,以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兩大主軸,進行藝術連結社會的實踐。創辦人賴淑雅九〇年代初期即投身民眾劇場工作,翻譯引介《被壓迫者劇場》實踐理論至華文社會,並於九〇年代中期展開民眾劇場與社區工作結合的實驗,為台灣推動社區劇場的先驅。

社區/社群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論壇劇場、教習劇場)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踩在這塊泥土裡的兩隻腳,一步一步紮實地與民眾同行、對話及行動,兩者無一不在實踐劇場與社會的連結、開展各種社會性參與及對話的可能性。

近三年重要活動計畫如下:

(一)「漂泊的聲音——關注移民工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17年起,爭取到國際扶貧組織「香港樂施會」(Oxfam Hong Kong)的常態性資助,將前十年深耕的社區/社群劇場,與對話式演出《尋找露西亞》整合在一起,推展至中學及大學、融入學校的公民議題教育,形成三向度(社區/社群劇場、對話式劇場演出、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

(二)「幽噤的聲音——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20年起,延續對話式劇場演出結合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啟動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的應用劇場計畫。以戲劇創作演出《紅色青春》及校園戲劇教案研發雙管齊下,對影響台灣社會甚深的一段重要歷史展開批判性的藝術行動。

(三)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及跨域交流

本中心於2011-2022期間,舉辦多場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期望培力更多青年投入關注社會的劇場工作。於疫情爆發始並舉辦一系列線上應用劇場培訓課程及講座、演出創作,為線上應用劇場工作打開更多可能。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