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色地帶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泡泡色地帶|饕餮劇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表演者張采軒與導演林頎姍共同創作的獨角戲,源於張采軒於 2022 年大稻埕單人表演競賽中獲得優勝的十二分鐘短版創作《十九二十》。

在這個獨角戲裡,張采軒以她個人非交往關係外的性經驗做為創作素材,直白而真誠的提問「身處當代台灣的女性身體,我們真的自由了嗎?」

在獲得不同觀眾的反饋後,兩位主創者決定發展更完整的單人表演作品來持續這個探問,並受邀於今(2023)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正式演出。

這個 50 分鐘的單人演出以青年世代慣用的「約炮」(泛指固定伴侶外的性)行為作為一種對於性別、身體及情感關係建立的思考起點,由一名女演員透過對於自身身體/性/ 情感關係經驗的挖掘,以獨角戲的形式開展深刻的自我梳理,以及社會映射呼求。這不僅 是一場將私密公開的自白,也是以表演直面關係性的想像力挑戰。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饕餮劇集

立案日期

2019/04/23

負責人

林頎姍

團體簡介

饕餮是一種永遠吃不飽的神話怪物,愛吃而貪婪,不斷地覓食、進食、覓食、進食。我們保持貪食渴求的精神,以原創作品為創作核心,尋找更多溝通的可能。

饕餮劇集成立於2017年,於2019年正式立案。創作方式以原創劇本為主要創作核心,並倚重與劇組成員的共同集體創作。希望帶給觀眾的是對特定事件或議題上更大的理解。

一號作品:2017年7月《After piece_從今以後》以參與式沈浸劇場的形式,藉由讓觀眾參與一場告別式來逐步瞭解一個疑似因憂鬱症自殺的主角的過去與生平。觀眾在過程中會與演員與其他觀眾有所互動,劇情會因觀眾合作破關程度而有不同走向,藉此,使觀眾開始反思一個人離世之後留下了什麼?又會如何被記得?

劇評人蔡孟凱曾道:「作為一個新生劇團的第一號作品,《After Piece_從今以後》確實是令人驚艷的⋯⋯比起某些過度用力於求新求異、台前台後忙得滿頭大汗,最後呈現的成果卻只讓人覺得「精神可嘉」的青年製作,《After Piece_從今以後》的節奏與調性確實穩健多了。新生團隊與新編作品多如過江之鯽,只要這些創作中還能掇拾出一絲值得凝眸細觀的吉光片羽,新編作品便永遠值得愛戲人期待。」 (引自蔡孟凱《走進「第四面牆」的裡側:評互動劇場《After Piece_從今以後》》

二號作品:2019年8月《白噪音》,則是以白色恐怖為題,試圖探問,在戒嚴屆滿七十週年的當下,未曾經歷過戒嚴時期的年輕世代能如何記憶與理解白色恐怖。以段落式、氛圍式的十一個片段所組成,揉和話劇與肢體展現,處理令人陌生、黨國治理下試圖讓人無從記起的白色恐怖。本作品亦受邀至臺灣師範大學、八米共同工作空間、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等地演出。

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推薦:「《白噪音》是我再一次看到我們的年輕人⋯⋯我看到他們非常用力地、認真的,即使是在處理著我們上一代非常可惡的、留下來的一個台灣要面對這麼一個沈重的議題,可是他們正在努力地做,這是我最感動的地方。」

台新藝術獎提名人白斐嵐評論道:「作品中更明顯強烈的是讓『恐怖』找到超越時空的呼應,且藉此抵抗『現在好好的,管他做什麼』的事不關己。⋯⋯如果『感動(to affect)』是劇場作為現場藝術最具感染力的能量之一──而這力量甚至可以比單純展示歷史還更強大──,那麼《白噪音》在空間上的細節安排,的確讓「感動」不再侷限於直接或間接當事人,反讓記憶得以藉藝術轉化,有了傳承與擴散的可能。」(引自白斐嵐《召喚共感,再現恐怖——白噪音》

三號作品:2020年5月《迎魂歸來》系列,則是劇團原先受邀於《迎魂歸來——白色恐怖霜降七十週年》系列講座中進行的現場演出,因疫情衝擊改為線上演出,因此分別發展出了三個短篇,各自以不同的形式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個人小歷史做對話,分別為:〈是的,2020我還在用無名小站〉(廣播劇)、〈河邊〉(長時間行為錄像)、〈咖緊入內〉(MV)。劇團也藉此嘗試使用除了劇場現場演出以外的形式來創作,因此也開發了更多對聲響、影像運用於劇場演出的不同想像。

2022彰化縣走讀藝術節實驗劇場《郊・遊》,則是饕餮劇集第一次踏出台北,與馬戲表演者聯手帶領觀眾於鹿港老街上走讀鹿港郊商歷史。以鹿港第九郊-優郊的創郊大典為名,結合馬戲表演向代表著鹿港黃金歲月的鹿港八郊重要會址拜碼頭,途經日茂行、公會堂、玉渠宮、龍山寺,最後回到元昌行欣賞染郊第三代所帶來的南管表演,再交棒給優郊爐主——元昌行第四代,在古今技藝的流轉間,也象徵了在地氏族世代間的傳承。

2022甫於10月完成第四號作品《山鬼》的試演會,分別於萬座曉劇場及高雄不貧窮藝術節演出。藉由養生膠帶與演員肢體,以「疫情」為圓心,這兩年多來的體驗與感受為半徑,探索著人們如何在巨變之下自我調適與共存,在非語言的前提下,與觀眾共同嘗試不同的接收與表達的機制。舞蹈家黎美光評道:「《山鬼》扎根觀者在地靈魂,劇場的氣,在撲朔迷離間貫串全場,與你相遇!」戲劇研究者鄭芳婷教授分享:「無邊無際的養生膠帶,像暗物質一般瀰漫整座舞台,彌天蓋地有如神靈。...... 讓所有的演員與觀眾一起經歷了無法言喻的療癒。」

2022年12月,受劇作家郭宸瑋之委託製作《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此為劇作家結合個人生命經驗與實際案例,分別討論了黑戶、外籍配偶、以及移工的議題,其中《亡命紀事:我是誰》獲得第五屆全球泛華的貳獎肯定,之後又陸續創作了《家鴿(về nhà)》、《一個沒有神的地方》。此讀劇會於台北大稻埕思劇場演出,並邀請到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的陳秀蓮以及燦爛時光書店的創辦人張正舉辦相關講座。

近年重要活動:

2022 《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

2022 《山鬼》試演會

2022 彰化縣走讀藝術節實驗劇場《郊・遊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