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時代篇-舞後無痕
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時代篇-舞後無痕」演出簡介
在曲目的安排上,上半場為葛拉祖諾夫的《第四號交響曲》;下半場依序為伯恩斯坦的《康地德序曲》,拉威爾《圓舞曲》,最後是國人作曲家金希文的《舞後無痕》和《痕跡》。葛拉祖諾夫《第四號交響曲》,為一浪漫語法的作品,為音樂會揭開序幕。此作品整體來說,是相當抒情悠揚的,些許哀傷中卻略帶歡欣,彼此交替並不沉重,彷若進入剛起步的十八世紀,不是那麼複雜深沉的浪漫表現。
伯恩斯坦的《康地德序曲》可說是馬戲團那般地嬉鬧及趣味多變,短短3分鐘多的樂曲,有如嘉年華會般,充滿歡笑與節慶的氣氛。拉威爾的《圓舞曲》,展現另類迥異的曲風,一開始即由低音大提琴的低音域震動,隱約又陰森鬼魅般地開始,彷彿將人帶往未知的不確定中。漸漸地,出現大家所熟知的華爾滋舞曲的風格韻律,卻又不時地被打擊樂器和銅管打斷。這首曲子在聆賞上,不易一聽就領略其內涵,然而由拉威爾的樂思安排及其背景,可以窺見時代的變動對作曲家造成的影響。最後兩首金希文的作品,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更能直接領略曲子所欲表達的音樂全貌,也是本團特色之一。這兩首樂曲是整場曲目中,音樂語言最為現代,也是唯一有歌詞的作品。指揮在聽眾面前訪間兩位獨唱者,使聽眾更能貼近作曲家和演唱者,藉由了解他們對作品的觀感,拉近聽眾與現代音樂的距離。雖為現代音樂,因著歌詞更能掌握重點,曲中所表達現代人的心聲、思考與追尋,引起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舞後無痕」顧名思義,精選不同舞曲風格訴說人生的多貌與歷練,從歡樂、不確定到掙扎、尋求,曲子的安排的氣氛是越來越重,揭示出人生會經過各種階段,由閃耀青春的熱情,到身不由己因大環境變遷衍生出及時行樂的茫然,然後越來越多各種處境帶來的掙扎與苦愁,程度之強壓得人喘不過氣,終曲因著永不止息的「愛」,讓生命頓生目標與盼望。用藝術的手法來呈現現代人的心聲,是音契「時代篇」規劃的主旨,不但由音樂來表達當代的人文思潮與追尋,也經由音樂得到心靈的省思與生命的方向。最後兩首金希文的作品,透過歌詞的提領,將整場音樂會帶向高潮,繁忙而空虛的人生,若是生命中有愛,歲月會成為保管痕跡的禮盒;這愛所刻出的痕跡,洪水不能淹沒,烈火也不能燒毀。充滿真實希望的聲音,實為我們社會所需,也為人在面對未來時,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