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藝術戰鬥營 迷彩裝與叢林
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藝術戰鬥營—迷彩裝與叢林」活動的策劃是在一個深具遊戲性的活動交流平台中進行,透過這個平台的建立來產生對話與創造的關係。活動目的有三個層次,第一,找出一批具有企圖心與社會關懷的藝術工作者,幫助他們進入藝術發展的各種介面。第二,是透過一種遊戲性的集體創思過程,練習相互尊重差異以及尊重少數而又能彼此協調合作的民主態度,並共同發展、創造。第三,為目前急需創意人才的在地社會找到突圍現況的藝術尖兵,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美麗的遠景。
活動計畫自10月26日起開始進行,11月17日舉辦成果展的開幕,到12月30日展覽結束,為期兩個多月。戰鬥營在學員反應熱烈、主辦單位慎密掌控流程、順利無誤的節奏下,成功執行完成,具下列的效益、特色及影響:
1. 強調跨媒材、跨領域、跨區域的多元交流合作模式
竹圍工作室一直為台灣「邊緣、另類、藝術介入公共空間」提供實驗發表舞台,也一直以突破當下藝文發展困境作為主軸思考。面對世界藝術生態,尤其是中國生猛的發展洪流,台灣藝術工作者亟需要找出屬於自己的發展策略。此次活動特別強調跨媒材、跨領域、跨區域的多元交流合作模式,遴選出來的24位學員,就地域來說,有二分之一參與者是來自其他縣市,包含花蓮、台東、彰化、高雄、台中、新竹等各個地區域,另一半則是戰鬥營所在地——台北地區,不同地區的學員則可以彼此分享因不同區域所形成的文化觀點或特質;專長領域方面則涵蓋創作、策展、評論、藝術行政,甚至建築、古蹟、資訊等跨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強調跨領域、跨媒材,因為藝術正需要在差異的元素間建立具創造性、有意義的和諧或是對話。無庸置疑地,藝術生態是一個鏈,包含策展人、藝術行政、創作者,是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一個成功的創作組合,而各個不同領域之間也更需要彼此學習對話、交談、合作。
2. 專業的課程設計,兼具理論與實務
課程規劃上,以三個不同、深入淺出的層面來引領學員就藝術市場、藝文發展、自身領域做全面的觀照。
第一個層面規劃為價值導讀,由現今藝術界活躍的各個專業者針對藝術環境現況、市場、藝企合作動向、社會環境關懷來介紹他們的專業領域,關懷及操作方式。我們特邀有專長空間規劃與改造,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的黃瑞茂;專長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與改造運動,並主導南海藝廊社區創意市集、引發創意市集風潮的黃海鳴;以場域文化以及空間與行為的對話關係見長、主持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的顏名宏;專注藝文相關公共事務、國際網絡連結的蕭麗虹;資深策展人、藝評家現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的石瑞仁;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賴香伶;擅長引導藝術介入社會與生活關懷的藝術創作者吳瑪俐;淡水社區大學主任、專長淡水社區、環境生態、歷史等議題的張建隆,以及兩位來自國外的藝術工作者樂大豆(Davide Quadrio)和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等。
第二個層面是進行在地資訊的理解,以竹圍工作室所在地並在人文、自然、都市發展等各面向都很豐富的淡水,來作為實驗操作場域,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進行嚮導,提供藝術以外的資訊,也間接鼓勵不同領域的理解與交流,一如此次課程即設計學員以腳踏車體驗關渡平原一帶的景觀,搭乘渡輪進行整條淡水河岸沿革的了解,或進行淡水市鎮景觀變化的觀察等等。
第三為實際操作層面,透過實際對話、辯證、思考,以戰鬥營邀請的專業師資及專案小組作為界面,引導參與者以藝術為媒介,建立與社會、環境的對話關係與論述。並於訓練課程結束,實際於古蹟園區滬尾砲台提出觀點,進行概念性的展覽呈現。
3. 設定淡水河口為主題,探討環境、藝術、人文之間的依存關係
就現今藝術脈絡的發展,市場、大型展覽已非藝術家的唯一選項,藝術之於社會發展有更高層面的價值,此次「藝術戰鬥營」所有量身訂做的訓練課程,正是為刺激參與者創作的能量和多面思考的訓練,並利用集體群思來共同操作主題,體認藝術與環境本身深切的依存關係。戰鬥營特別以淡水河口為主題,分成4組呈現學員對環境實際的觀察、審思與對話操作。這個創作計畫並於淡水古蹟園區滬尾砲台發表,並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展覽,與廣大民眾分享。創作計畫中學員各自透過不同的關懷點,以藝術切入,剖析、展現他們對淡水地區無論是環境上亦或人文上的深度關懷與好奇。因此我們可看到未來派的「淡水方舟」,想像2050年淡水會有何種場景發生——也許我們會看到麥當勞阿給、淡水鴨賞;可知淡水老街垃圾排行榜前3名是誰嗎?可曾仔細觀察過淡水觀光所留下的垃圾?行動派的「STCF交換行動」就直接介入環境,以行動參與,改善遊客遺留在淡水老街的髒亂;潮水的靜寧、規律與老街人聲的洶湧,又是什麼因素吸引眾多人駐足、靜坐淡水河岸,享受兩種截然不同聲律的反差;詩意派的「觀潮點」設計以潮聲為介入點來吸引民眾進入淡水最古老也最真的生命脈動;來淡水走老街、吃特產、看古蹟、拍景點,遊戲派的「風景小吃大頭貼」則訴以遊戲的規則進行淡水原貌的建構。這個名為「場域傳承創意行動-藝術介入淡水河口」戰鬥營成果特展是挑戰你對淡水的了解,也尋思不一樣的淡水風貌。
4. 發揚公民藝術家的理念;藝術工作者是終身學習的志業
「藝術並非只為了分離的眼睛,而是社會實踐的一個拓展的視野」,當藝術、環境以及居民企圖建立一種夥伴式關係的同時,藝術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如何透過藝術對話,學習如何與人和環境聯結,如何穿梭在複雜的人際網絡,找到焦點,發展有效形式,同時看見自己在整體中的意義。
本次計畫活動特別強調與環境的互動功能,提倡公民藝術家的理念,因為這類藝術創作實踐所帶出的社會學習議題,將藝術家與藝術創作的意涵拓展至更為寬廣的層面,藝術並非純粹個人的,而是根基在社會關係的脈絡之中,因此藝術更是一個可以被發展的關愛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