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ANARCHISM WALKERS—在詩與革命之間遊走的黑色青年》
1920年代的台灣,隨著帝國殖民與資本主義的腳步,傳統農業社會面臨劇烈的現代化變遷,社會生產力提高,但階級與城鄉問題持續尖銳化。許多知青投入文化協會等倡議組織,透過演講、音樂、新劇、活動寫真等活動,為民眾啟蒙進步思想。在台北、彰化、新竹等地,有一群熱愛藝術,信仰左翼無政府主義的年輕人,以鼎新社、星光演劇研究會為首,互相串聯,透過新劇的藝術實踐與探討,傳遞倡議改革的呼聲。新竹文協負責人林冬桂,即邀請彰化鼎新社的周天啓,到新竹的新光社劇團,擔任老師。1927年初,文協左右分裂,左翼勢力取得主導權,但不久即發生黑色青年聯盟事件,總督府大肆逮捕左翼無產青年,鼎新社多名成員牽連被捕。新光社承接老師們的志業,成為當年度全台最活躍的新劇團體。
同時,在日本內地,體制內菁英正經歷著主流價值的翻轉:從全盤西化到返回東方,從左翼思潮到國族美學,從大正民主到昭和軍國主義。
本劇透過林冬桂與新光社的經歷,重溯1920-30年代世界政經文化思潮影響下的台灣社會與文化運動,呈現新劇與無政府府主義者們璀璨如流星的爆發能量,及文化協會由盛到衰的歷程。試圖從當代劇場與身體本質的角度,探討這段歷史與當代臺灣人心靈地圖的關係。
如何挑動記憶中被空白掉的部分,倘若那與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如何述說百年前詩與革命的反抗,倘若那與我們的「現在」息息相關?
新劇、孤魂聯盟、新光社、台灣文化協會,都是這片反抗星叢的一點,在世界的震盪中,彼此連結又分離,在時間的詮釋學裡,漸次溶為歷史的黑色。
八〇年代的報告劇曾從歷史的死亡深掘民眾受難記憶,爾後在小劇場的進程從未消逝,兀自鳴發幽幽微光。世界或許未曾根本地改變,一幫來自四面八方的報告者,結合行為藝術群,迴返湧動的二〇年代,以字與聲祭魂,以氣與體,為明日召喚。
導演:王墨林
編劇:陳怡君、集體創作
報告者:邱映哲、黃上軒、黃世和、許為庭、葉品妤、蕭立峻、羅可翔
行為藝術群:丁麗萍、瓦旦塢瑪、高琇慧、陳憶玲
音樂:王明輝、李婉寧
燈光:吳峽寧、何佩芹、陳孝齊
舞台:許宗仁
影像:段佩瑤、王振宇、陳怡君、蕭立峻
製作:吳思鋒、陳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