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進?我們如何共處」時代美術館工作坊計畫
施昀佑
「『慢進?我們如何共處』時代美術館工作坊計畫」納入施昀佑、朱建林與張涵露共同發起的作品計畫「閃電傳真機」,成為展覽中的主要作品之一。
施昀佑與朱建林、張涵露自2019年9月開始使用一個位於中國廣州地鐵市二宮站附近的三層樓民宅。他們把這個個空間的二樓當作一間「客房」,邀請藝術或文化機構來共同使用這個空間招待外地訪客,而一樓的空間則是一個「客廳」,在這個私人空間中,訪客或是房東可以共同運用,作為聚會、討論與思想凝聚的地點。在二樓房間中有一台傳真機,任何住過這個客房的訪客,都在離開後可以固定藉此與這個空間進行對話。而這個空間也因此命名為「閃電傳真機」。
提出客房的這個概念,是藝術家試圖回應廣州的待客傳統,並同時針對當下生活中,日漸增加的政治與審查壓力,以及日漸減少的公共語境來作出回應,因此藝術家提出這個空間計畫,是希望透過這樣的工作方法,重新連結身邊的社群,企圖在私密空間中創造一種公共性,也試著藉著這樣的行動,讓自己持續保持與外界的連結與交流。
同時,藝術家也提出一相對應之工作坊。在這次的工作坊中,藝術家希望邀請六位對公共空間或是與人連結有興趣的在地參與者,共同來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創造公共空間以及與他人連結對話的空間。工作坊將貫穿展覽期間三個月,參與者將與藝術家進行四次討論。這四次討論包含了案例分享與討論,討論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和民間機構如何透過個人化的方式建構起一種公共對話的連結與想像。案例包含了紐約的移民博物館(Tenement Museum)、印尼雅加達的Forum Lenteng、台灣的熱線以及廣州的雙溪別墅。同時也邀請參與者一同拜訪「閃電傳真機」,認識運作細節與規則,並共同接待「閃電傳真機」的訪客。最終,我們想邀請參與者基於這樣的共學過程,或許提出對「閃電傳真機」工作方法的修正,也或許修正自己在生活中打造公共空間的方案,去連結你與身邊的社群。這樣的連結不一定帶有特定的議題性,可能是一種基本的需求,一種情感或是本能,而這也是這個空間本身的目的。
本次工作坊第三、四次交流因COVID-19疫情原因改採線上討論之方式執行。
施昀佑
Shih Yun-Yu
-
2019/05
Mending Wall Practice | 築牆練習
-
2018/12
家用機器人香蘭35(香港)使用手冊
-
2017/08
The Seals Are Shedding Their Coats | 海豹脫下外衣的日子
-
2016/08
A Manual, How to Bribe A Cop in Colombia | 哥倫比亞警察行賄手冊
-
2015/11
On Top of National Anthem | 覆蓋國歌
-
2015/09
Anonymous Head(s) | 無名頭像(們)
-
2014/08
Ballet House
-
2014/06
Untitle Objects | 無題雕塑
-
2010/12
A Sickle and Its Manual | 一把鐮刀與說明書
-
2019/12
臺北美術獎,入選
-
2016/12
三亞華宇藝術獎,入選,中國
-
2014/08
SAIC felloship, 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
2014/08
史勾西根繪畫雕塑學校 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
2014/06
愛德華·雷森獎金(Edward L. Ryerson Fellowship)
-
2012/09
新藝術家獎暨獎學金得主 The New Artist Society,芝加哥藝術學院
-
2010/01
漫長的告別,一坪攝影新人獎入圍,日本守護者花園,東京
-
2019/12~2020/02
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2019/12~2020/02
慢進——我們如何共處。時代美術館,廣州
-
2019/09~2019/11
含羞草,時代美術館,廣州
-
2019/06~2019/08
偷單車的人,Para Site,香港
-
2019/05~2019/08
個展,築牆練習,武漢剩餘空間
-
2019/04~2019/06
即溶生活,北師美術館
-
2019/03~2019/04
知識的過程,海桐藝術中心
-
2019/02~2019/03
非言語溝通,台北藝術村百里廳
-
2018/03~2018/05
共享敘事,香格納藝術空間,北京
-
2017/12~2018/01
杂毛连须公,膠囊空間,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