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的織流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球上的織流|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太魯閣族語的編織為tminun,是傳統族群婦女的主要工作,編織的器具包括織機、刮麻器、紡線器、軠、盛線器,以及理經架,編織材料是從採麻、紡線、漂白、理線等過程完成後,才開始進行織布。在織機上織布需要一段冗長的時間,才能編好一件織品,因此在老人家的口述以前太魯閣族的村落,每一家戶都在織布,織出來的成品除了做為家戶族人蔽體保暖的用途外,更重要的是,編織象徵女性勤勞的母性紋路,也勾連到女人的聲名、品德與歸宿。而女織男獵則是在gaya底下的重要規範,是社會規範,也是通往靈橋(Hakaw Utux)的途徑。

當代社會對於織布已不像傳統社會那般的實用需求。衣服、棉被用金錢就可買得,並不需要經由製作的過程,織布在現在的部落變成精神及情感的傳遞多過實用。這當中依然有gaya維繫著部落男人與女人的規範。然而,當代社會對於男女分工這件事情已沒有清楚的界線存在。當男人坐在地上腳頂織布箱,手拿梭子來會穿梭經緯之間,為了文化傳承,是自己喜歡的事,是不是牴觸了禁忌,那個界線怎麼跨?織布文化在再現過程中,是承襲著「神靈之橋」的觀念,或者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反倒凸顯出文化的斷裂面,甚或是因應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而有更多創新文化的發展?

TAI身體劇場2020年《月球上的織流》,將織布的祖訓回到人身上,如何在性別跨越上創造織布當下的空間與時間,讓傳統與當代進行對話的可能。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主要參與者

創作概念與編舞:瓦旦‧督喜
舞者:李偉雄、奧萊‧吉芙菈芙斯、巴鵬瑋、徐智文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新聞稿
成果追蹤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TAI身體劇場

立案日期

2013/01/08

負責人

瓦旦‧督喜

團體簡介

TAI身體劇場2012年由太魯閣族原住民藝術家瓦旦‧督喜創立,成員來自台灣東部太魯閣、排灣、卑南等族青年,在花蓮市的鐵皮屋「工寮」實驗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

TAI,源於太魯閣族語,意思是「看」、「瞧」,是藝術總監瓦旦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凝望與反思:「除了傳統祭儀或觀光化表演,原住民樂舞還有新的可能嗎?」他花了兩年時間田野研究,找出腳與土地的關係,記錄下六十多式「腳譜」,再透過每一次的創作解構、重組,產生新的身體與舞蹈形式。

TAI身體劇場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住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作品《身吟‧男歌×女歌》受邀參與印尼日惹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久酒之香》受邀印度新德里國際藝術節演出,《橋下那個跳舞》入圍2016台新藝術獎,與法國音樂家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共同創作的作品《尋‧山裡的祖居所》更榮獲2018年PULIMA藝術獎首獎。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