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

亞戲亞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亞戲亞首部曲《TRANS 恍惚》|亞戲亞|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計畫實施效益

亞戲亞創團目標之一是希望透過翻譯或演出將日本文本引介至台灣,期望能成為民間台日戲劇交流的一個橋樑。此次與亜細亜の骨(日本)跨國合作的創團演出《TRANS 恍惚》,在演出前一個星期全部票房已售完,觀眾動員人數5場合計390人次,上座率到達97.5%,我們由此推斷台灣劇場觀眾是期待亞戲亞的活動以及關注與日本劇場的交流。

演出結束後,有3篇劇評於網路平台發表,反映了劇場人對初成立的亞戲亞有所期待與建議。雖然是規模相對小的劇場演出,但對於日本文本的引介及台日合作的演出踏出了成功第一步,完成了我們的初期目標。此外,這一次除了台灣的文化補助之外,也獲得了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以及日本東京藝術委員會的贊助。東京藝術委員會的評審遠從日本來台欣賞演出,她看過《恍惚》原作的日本首演,也在日本看過很多不同的重演版本,她認為此次是她所看過最有趣味的作品版本,給了一個極佳的評價。

緊接著,2018年亞戲亞與亜細亜の骨(日本)合作的新作《同棲時間》(編劇:林孟寰)的將於東京世界首演。透過亜細亜の骨(日本),本案也獲得該機構海外文化發信計劃補助。雖然日本與台灣關係友好,但由於日本目前的政治意向,與台灣的文化交流上很難得到文化補助。我們相信這一次《TRANS 恍惚》演出成果起了相當程度的效應。

計畫實施特色

《TRANS恍惚》原作完成於1990年代,是劇作家鴻上尚史代表性的當代名作。歷經近 30年的時間考驗,至今仍在日本各地不斷地重新搬演。 亞戲亞選擇此劇作引進台灣,將劇本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在地化改編,其中相當大量的文化符號、語言語境及生活笑話在改編上有相當大的難度。

此次劇本由活躍於中國與香港的日本知名劇場人,同時也是《日本當代劇作選》譯者──山崎理惠子進行原著翻譯,並由曾獲「台北文學獎劇本首獎」與參與電視劇《通靈少女》編創的台灣新銳編導── 林孟寰進行文本的改編,針對歷史差異做了大量考證,在文字語言方面進一步潤飾,使此劇更加貼近台灣觀眾真實的生活面貌,進而反映出現代台灣人的精神困境,完成 「信、達、雅」兼具的翻譯成果呈現給中文世界的台灣觀眾與劇場工作者。

在演出呈現方面,導演使用了拼貼手法,運用物件、各種時代聲音與肢體符號,除了呈現此劇中「我是誰?」的世紀大哉問,也傳達出台灣自身拉扯的複雜歷史,對年輕世代留下的糾結、疑問與傷痕。透過演繹日本當代劇本的過程,重新檢視台日兩地文化的異同,將主題從個人處境的虛無,擴大引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與期待的思索。

這一次創作團隊中,導演暨文本改編、燈光設計、聲響設計、動作設計、演員是台灣團隊,文本翻譯暨戲劇顧問和舞台暨服裝設計為日本團隊。8月底日本團隊赴台灣場勘並且第一次創作會議之後,雙方時常透過網路會議交換意見。導演林孟寰具有相當柔軟的 消化統合能力,在導演的創意想法基礎上,各設計師發揮自己的專業意見,一步一步逐漸地建立了相互激盪的合作關係,完成了這一次視覺強烈、節奏鮮明且觀眾反應熱烈的 《TRANS 恍惚》演出創作。

計畫實施影響

當翻譯作品呈現於舞台的時候,我們有幾個選擇。其中之一是把原作直接翻譯搬演,另一種選擇是把劇本情節進行在地化的移植改編後演出。亞戲亞於8月份舉行的讀劇會上選擇了前者,這一次我們選擇了後者,但都面臨文化差異上翻譯的難處,亦被觀眾和劇評人提出了討論議題。

《TRANS恍惚》這劇本裡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社會及政治背景。在戲裡提到日本天皇, 劇本改編林孟寰將之代換成國父。日本天皇戰前是神,但是戰敗後在憲法上決定他是日本的象徵,在日本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利,但天皇的存在價值仍在日本國內持續地被討論。此次的改編,將天皇選擇轉化為國父,雖然在位置價值上仍是不同的,但對於當代 的我們的認同卻點出了一個思考辯證切入點。雖然這不盡然是最好的選擇,但確實也獲得多數觀眾的反饋與討論,除了「我是誰?」議題的自我認知、認同,歷史定位及國家認同之於現代台灣人亦被點出疑問與爭論。從這個結果來看,改編暨導演林孟寰的選擇是成功的點出此議題的。

另外,從觀眾的反饋也可觀察出,台灣觀眾對日本電視節目、次文化的熟悉與熱愛,並不等同對劇場亦是熟悉,對於日本的文本及演出的量與質仍是有所期待的。因此也確定了亞戲亞的交流合作演出計劃可說是一個提供台日劇場交流及劇場資訊的發展方向。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