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習劇場《尋找露西亞》2.0校園巡演計畫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尋找露西亞》2.0」是一齣教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 TiE)是藝術教育、公民教育的實用方法,是一種結合「教育」和「劇場藝術」的互動式劇場活動。透過精心設計的劇本及精彩的表演,以寓教於戲的方式,打破演出者與觀者的邊界,喚醒觀者對於劇中議題的認識及情感投入,並在演教員及丑客(協作者)的引導下,參與角色扮演、模擬情境、介入取代等環節,對於劇中的社會議題產生更深刻的體會與反思。演出過程裡,參與的觀眾會在演教員及丑客(主持人)的引導下化身警員,循著劇中線索展開偵查,親自參與、介入、調查印尼籍移工露西亞失蹤的原因和去向。在尋找露西亞的過程中,揭開台灣近70萬東南亞移工的共同處境。
演出單位: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導演/丑客:賴淑雅
演教員:劉宥均、蘇品瑄、洪如美、何培申、劉昕、洪韻佳
技術統籌:陳品樺
音樂音效執行:洪韻佳
執行製作:蘇品瑄
行政及技術協力:吳育靜
校園演出協力教師:台北市民生國中蔡宜妏老師、新竹縣竹北道禾實中張晏瑜老師、高雄市高雄女中張惠甄老師、高雄市新莊高中蕭主瑜老師、台北市建成國中張巧明與黃怡君老師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2006/09/21
賴淑雅
本中心於2006年9月正式登記立案,是一個專職於各式應用劇場工作的非營利劇團組織,以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兩大主軸,進行藝術連結社會的實踐。創辦人賴淑雅九〇年代初期即投身民眾劇場工作,翻譯引介《被壓迫者劇場》實踐理論至華文社會,並於九〇年代中期展開民眾劇場與社區工作結合的實驗,為台灣推動社區劇場的先驅。
社區/社群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論壇劇場、教習劇場)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踩在這塊泥土裡的兩隻腳,一步一步紮實地與民眾同行、對話及行動,兩者無一不在實踐劇場與社會的連結、開展各種社會性參與及對話的可能性。
近三年重要活動計畫如下:
- 「漂泊的聲音——關注移民工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17年起,爭取到國際扶貧組織「香港樂施會」(Oxfam Hong Kong)的常態性資助,將前十年深耕的社區/社群劇場,與對話式演出《尋找露西亞》整合在一起,推展至中學及大學、融入學校的公民議題教育,形成三向度(社區/社群劇場、對話式劇場演出、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
- 「幽噤的聲音——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20年起,延續對話式劇場演出結合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啟動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的應用劇場計畫。以戲劇創作演出《紅色青春》及校園戲劇教案研發雙管齊下,對影響台灣社會甚深的一段重要歷史展開批判性的藝術行動。
- 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及跨域交流:本中心於2011-2022期間,舉辦多場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期望培力更多青年投入關注社會的劇場工作。於疫情爆發始並舉辦一系列線上應用劇場培訓課程及講座、演出創作,為線上應用劇場工作打開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