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

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嘛也通  非常經濟實驗室|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嘛也通:非常經濟實驗室」以經濟及其對文化與生活之影響為著眼點,試圖深入檢視當代藝術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展出八件作品所探討的議題包括性工作、臺灣的檳榔攤、孟買獨特的便當快遞系統 Dabbawallas 等非正式經濟,對於他者文化的剝削,網路運動的反剝削,以及全球化時代下的其他可能社會與烏托邦。作為公共領域的延伸,本展覽企圖以跨領域的視野,呈現藝術家、社運人士、建築家、網路運動者,如何反省、介入、抵抗、顛覆、或研究我們當代人的經濟生活。所謂「非常經濟」是要顯示全球經濟的主流遊戲規則之外,有很多行為和生活方式還是無法被控制或預測的,它們抗拒,並以寄生或求生的姿態存在著,它們是「非常」的。

除了主展覽之外,還有EXTRA區,以錄像和網站的簡單形式,呈現一些重要的經濟藝術作品,藝術家包括陳明秀、彭弘智、汪建偉、The Yes Men、Yomango、Margareth Otti、Michael Mandiberg、Matthieu Laurette等等。

策展論述(策展人/徐文瑞)

「嘛也通:非常經濟實驗室」(Wayward Economy)為一跨領域的展覽計畫,融合藝術家、建築家、社會運動者、網路運動者等不同領域的工作,探討當代主流經濟體系之下,是否還有其他經濟的可行和生存空間,並呈現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如何反省、介入、抵抗、顛覆、或研究我們當代人的經濟生活。整個展覽將如同一個非常經濟(Wayward Economy)的實驗室,其目的不僅在於探究一般在主流經濟遊戲規則的管制之外的非正式經濟 (informal eoconomy)或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藉以凸顯主流經濟遊戲規則本身的奇特性,甚至荒謬性,更重要的是要使展覽作品成為非常的經濟行為-亦即那些不受管制、難以捉摸預測、或寄生的與自求生存的經濟活動-的試驗場所。展出作品包括錄影、攝影、裝置、紀錄片、動畫、互動、網路、聲音、工作坊、表演等。

過去五十年來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透過全球化的複雜過程,使經濟變成了有史以來影響人類生活層面最廣大、最深刻的主導力量。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人口、科技、媒體和觀念的劇烈流動,莫不環繞著經濟巨輪前進,而其所形成的消費社會既改變了人與歷史傳統的關係,也徹底極大化了人們在地球表面上的彼此關聯,我們今天所用的產品與服務,大多生產於遙遠或難以得知的勞動者,通過無以計數的複雜流通過程,而來到我們手中。由經濟所主導的科技發展和武力生產,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但也弔詭地使我們活在高風險、危機四伏的恐怖世界中。新經濟的興起,使知識和資訊變成資本的主要成份,網際網路成為新的生活空間與交易互動的場所。

面對人類徹底變成經濟動物的情況,當代藝術提出了有力而深刻的省思與探索。過去四十多年來,關係消費社會的藝術作品多至不可勝數,藝術家們以攝影、繪畫、雕塑、錄影、裝置、表演等各式各樣的媒材,將主題圍繞在商品、消費行為、符號、拜物等現象,形成了晚期資本主義藝術的一大美學特徵,不僅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也重新界定人類的存在本質和人際關係。這一類型的作品,儘管數量眾多,形式多元多樣,卻具有一些共同特色,例如,作品大多集中探討商品的符號學,而忽略商品生產背後的政治經濟條件;作品作為社會介入的媒介,大多透過消費關係,而無法直接進入生產關係的領域,以致於作品與觀賞者的關係,很難超脫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習慣的消費關係。尤其最後這一點,更是證明了紀德波(Guy Debord)在《奇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一書所描述的一種被商品所原子化、媒介化的人際異化關係:換言之,如果作品本身無法或不試圖改變觀賞者與作品的關係,那麼,不論作品的內容如何批判商品的拜物或提出新的商品符號學,作品都還是難逃被消費的命運。而當商業部門本身,敢於大膽運用當代藝術的手法(如挪用、拼貼)和元素(如Andy Warhol的作品意象被用於商業海報),這類藝術所預設的消費關係便不得不備受質疑。

相對於這一大類型的作品,當代藝術中一直有另一類以經濟為探討對象的作品,這類為數較少並常被忽略的作品(其被忽略卻與藝術品本身的商品化息息相關,因為這類經濟藝術較不易被當作商品來買賣),其實由來已久,例如一九一九年杜象便偽造一張由華爾街一家公司The Teeth's Loan & Trust Company Consolidated所開立的支票,來支付他的牙醫Daniel Tzanck為他醫療的費用。一九六O年代以來,隨著當代藝術的多元開放,這類作品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溫哥華 Iain and Ingrid Baxter 夫妻檔藝術家,便於一九六九年和朋友共組「N.E. Thing有限公司」,正式向政府立案,擁有公司的LOGO、宣傳品、服務項目等,並以顧問公司的名義,於一九七O年參與西雅圖舉辦的「資料處理研討會與商展」,參加的大公司包括 AT&T、KODAK、GE、IBM 和 XEROX 等。又如,一九六九年 Les Levine 在媒體上刊登一則新聞稿,宣布以每股四美元購買了 Cassette Cartridge Corporation 的五百張股票,並預計於一年之後,或其間有獲利可能時,再行賣出,交易所獲得的利潤或損失,就是他的藝術品。

總結而言,這類作品的題材,不是商品的符號,而是經濟的行為與過程,強調經濟在現代生活和社會中的重要性;成立虛構的或真實的公司行號,針對商業世界的價值與原則,提出批判的觀點;以偽造或改造支票、鈔票等,反映、干擾正常的經濟遊戲規則,探討資本流動的過程;以物品交換或贈與等另類經濟行為,審視競爭與利潤經濟的問題,並探觸藝術品本身的特質。從觀念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作品重新界定了藝術體制與藝術品,使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由消費性轉變為非消費性的關係。

「嘛也通:非常經濟實驗室」將把焦點放在九十年代末期至現在所出現的經濟藝術,這時期作品的主要特色在於檢驗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的經濟體系、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強調藝術活動與社會運動(activism)的關聯性,並擷取新經濟的手法與網路,作為反思當代生活與社會的媒材與工具。所謂「非常經濟」(Wayward Economy),在這裡係指一種超乎常理,不受制於正式或主流經濟法則,或以出奇制勝、詭譎不測的策略,阻斷、干擾正常經濟的秩序,或結合社會運動的力量,研究、揭發非正式經濟的運作。

「非常經濟」有別於一般所謂的非正式經濟或影子經濟。根據 Matthew Fleming,John Roman,Graham Farrell("The shadow econom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Spring 2000),「影子經濟」往往被冠以非法、不法、地下、黑市等,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除了毒品交易等等之外,大部份的非正式經濟其實是合法,例如非正式聘僱的私人家教,只是其中含有不法的成份,如其收入沒有受到管制,另有一些非正式經濟則全屬合法,例如家庭生產。隨著共產陣營的瓦解,以及第三世界發展的起起伏伏,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注意到影子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經濟上越是落後的國家,其非正式經濟在GDP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就越高。以協助藤森總統發展經濟的秘魯著名經濟學家 Hernando de Sotoo 甚至直陳,前共產主義國家與許多拉美、非洲國家之所以難以成功轉型經濟體系,事實上與它們內部大量非正式經濟所擁有的資源無法變成資本息息相關(《資本的秘密:為什麼資本主義在西方成功,在其他地方卻失敗?》(The Mystery of Capital: 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EverywhereBasic Books, 2000)。總之,作為主流經濟遊戲規則所管制和保護的之外的非正式經濟,在任何(高度開發、已開發、正在開發的)國家都存在,其形成與存在的原因和主流經濟規則的僵化、偏頗、不公平等有關,因此,正式經濟與影子經濟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彼此具有互補的作用。

本展覽所謂的「非常經濟」並不是一種非正式經濟,有些作品以非正式經濟作為探討對象,例如性工作、檳榔攤、器官買賣,但其目的係在研究並凸顯這些經濟行為的背後法則,甚至為其中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工作者討回公道;有些作品雖然模仿非正式經濟,例如以物易物、贈與等,但作為藝術作品,它們的主要意圖是在建立或投射作品與觀賞者的新關係,而非以這類非正式經濟作為營生的手法。另外其他作品則旨在尋求另類經濟的可能性、或以寄生、顛覆、反諷等手法,介入日常的經濟活動。所有展出的作品,都試圖回答非常經濟是否可行,而展覽本身則是這種非常經濟的一個實驗室,讓觀眾、藝術家、作品之間,享有重新界定彼此關係的空間,並重新思考生產、消費、存在、交換、價值等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過程所可能具有的意義。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活動紀錄
文宣品
新聞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