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編舞還有什麼可能?」

周先生

  • 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編舞還有什麼可能?」|周先生|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編舞還有什麼可能?」|周先生|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編舞還有什麼可能?」|周先生|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編舞還有什麼可能?」|周先生|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一、發掘創作新人,提供一個有共同過程、討論的創作發表平台

兩屆「下一個編舞計畫」皆以「創造—下一個風景」為邀演作品演出標題,「發現—創作新鮮人」為徵選作品演出標題,彰顯此一平台旨在發掘創作新人,並提供其發表平台。如同本屆主題「編舞!還有什麼可能?」我們旨在發掘有趣、有想法的作品,可以(甚至是鼓勵)跳脫好看、美麗的思維。提供新鮮人發表作品的平台不少,但編舞計畫之最大差異點在於,並非僅僅提供演出舞台、製作與宣傳資源,而是從創作者參與計畫以來的創作過程一路陪伴,讓創作者有討論、溝通的對象與管道。經由這樣的討論過程,不難發現許多創作者的作品與剛開始加入計畫時的樣貌有了極大轉變。在此毋需亦難以定論好壞,確知的是,他們經歷了許多思考和創作的轉折,這對新鮮創作人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

二、顧問群的溝通參與

第二屆編舞計畫加入「顧問群」角色,5位顧問群來自服裝設計、製作、行銷、編劇、聲音等不同專業背景,主要是在編舞者排練過程中參與看排,以身為觀眾的身分給予回饋,時而提問而非質問,期望提供編舞者更多思考向度與想像空間。編舞者在演後座談中提及顧問群與製作人的參與,多有正向反應,認為這樣的方式雖不是慣常的創作過程,這些刺激卻能夠令他們對創作有更全面性思考,或者新的想像、嘗試。更有徵件編舞者表示,這樣的過程是計畫很珍貴的地方,應被更多人看見。

三、紀錄過程

編舞者於編舞過程中被看排、訪談的過程皆於計畫部落格中詳實紀錄,一方面藉以讓潛力觀眾/讀者更能充分了解計畫內容,且宣傳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創作新鮮人,另方面亦是協助編舞者經由「說」的過程加以重新思考,自我梳理創作動機及過程。

四、對參與編舞者的後續影響

第一屆「下一個編舞計畫」編舞者在參與完後,全都持續編舞,關注他們動態發現,部份編舞者仍延續於編舞計畫中發表的作品,投遞其他平台、參與編舞比賽或延伸創作。這次邀演作品之一《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便是編舞者余彥芳延續第一屆編舞計畫作品的主題創作。目前亦得知另一邀演作品《小小小事》在此次演出獲廣大迴響後,編舞者楊乃璇與其舞者們希望再持續演出此作品,帶到台灣不同鄉鎮去演出。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文宣品
新聞稿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