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於B-LA-M柏林藝術節至SOMA發表《Embodied Absence》策展交流計畫
彭若瑩
策展人彭若瑩受邀參與B-LA-M藝術節,展開一個為期三年的跨國策展交流計畫,該項目的第一站於柏林展開,於SOMA Berlin Art當代藝術空間發表《Embodied Absence》策展交流項目,並與其總監Nabi合作策劃展覽「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lue Bird」。該藝術節藉由一系列展覽、放映和座談等活動,探討當代藝術中的跨文化交流議題。而彭若瑩在此藝術節的呈現,主要著重於探索亞洲與拉丁美洲藝術生產的交會經驗,並將這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創作實踐進行深度剖析。
第一階段的重點是探索柏林作為國際交匯點的獨特性,以及這一環境如何影響當地與國際藝術家之間的創作對話,合作著重在與當地的藝術家社群進行深度對話,為後續展覽和活動奠定基礎。
在此次計畫裡,彭若瑩策劃的單元裡呈現了臺灣藝術家李奧森的系列電影作品《I May Doze for Millions of Years》和《Buenos días mujeres》,這個項目著墨於墨西哥的特殊社會脈絡,藉當代社會壓迫的探索,特別是通過實驗性紀錄片的視角,聚焦於對暴力和複雜政治局勢的社會學調查。
在B-LA-M藝術節的錄像放映活動,彭若瑩呈現了墨西哥藝術家Chantal Peñalosa拍攝於美墨邊境的實驗短片,反映了邊境地區的社會政治現實。以及荷蘭藝術家Bernke Klein Zandvoort於2023年拍攝的紀錄片,該片記錄了她在墨西哥城與盲人街頭藝人合作的過程,探討了視覺藝術與感知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藝術中建立新的跨文化對話模式。
B-LA-M藝術節此為期三年的跨國策展交流計畫的第二站將於2025年,在彭若瑩於墨西哥城經營的Vernacular Institute後續進行交流,屆時將邀請柏林的SOMA Berlin Art和洛杉磯的Central Server Works參與為期一個月駐地合作。到了2026年,計畫的第三站將轉移至洛杉磯,由Central Server Works主辦最後一年的交流活動。整個策展交流計畫的核心在於強調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並通過藝術的視角來理解和詮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作實踐。這些活動將不僅僅是作品的展示,更將是藝術家、策展人和觀眾之間的思想交流平臺,促進全球藝術社群之間的更深層次的對話,並激發對當代藝術的多元理解。
彭若瑩
Jo Ying Peng
-
2024/06~2024/07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lue Bird | SOMA,柏林
-
2023/07
詩作 punctuation, onomatopoeia, and IKEA catalogue 收錄於KUA 藝術刊物第二期:Displacement | 倫敦
-
2023/05~2023/07
詩作 A Preface of Cloud : Written before Reflection 出版於 MARCO 蒙特雷當代美術館,墨西哥
-
2023/05~2023/07
El revés de la sombra no es el reflejo en el agua |MARCO 蒙特雷當代美術館,墨西哥
-
2023/05~2023/06
詩作 šśhèëêēé 出版於展覽 Fear and Fauna|哥本哈根,丹麥
-
2023/01~2023/02
文章 A promised day? 收錄於 diSONARE 藝術刊物
-
2022/10~2023/01
策展文章 A Script for Untitled Age 收錄於展覽 At the window, staring |Colector,墨西哥
-
2022/07~2022/08
受邀奧地利林茲藝術大學 - 參訪研究交流計畫
-
2021/07~2021/08
Why This Word|Deluge Contemporary Art, 加拿大
-
2020/12~2021/03
Buenos días mujeres | ARIEL, 哥本哈根,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