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書寫計畫

程廷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返鄉的第四年,35接近36歲,生活總在各種矛盾、困惑、夾縫中不斷選擇和適應。「#台大畢業」、「#原住民」、「#農夫」、「#返鄉青年」、「#同性戀」,各種直截地、簡易地從我(Apyang Imiq,漢名程廷)身上揭示出的標籤,讓操勞了一天的肉體,汗味和痠痛佔據整個房間時,不由得思考這些標籤對自己的意義,我到底在做什麼?我似乎很常辯證自己的從前與現在、期望的生活價值與現實的新台幣。

另一方面,長期接受主流漢文化教育及都市生活薰陶的我,搭配時間與空間的隔閡,初始讓我感到自己的返鄉似乎不是「回去」而是「進入」,回到自己的家居住卻搞得像人類學的「通過儀式」,第一道關卡是把族語說好,才能更自在的與其他人相處,尤其那些叼著菸的baki1,就算聽不懂也得回應iq、iq、iq2。第二道關卡是記名字和親屬關係,似乎每個支亞干部落的族人,即便小學生都擁有這項能力,如數家珍的說出別人的名字,漢名和族名,他爸爸是誰?他外婆生幾個小孩?去年第幾個小孩結婚了?家系族譜和近況說得愈發頭頭是道,你愈是支亞干人。第三道關卡是早睡早起,這個部落的人好像都沒有失眠和賴床的問題,早上6點多村長的廣播準時響起,告訴你幾點來村辦公室辦理瓦斯補助、誰家的小孩翹課麻煩協尋、把狗綁好以免環保局來罰錢。晚上10點前,雜貨店小吃店卡拉ok一併熄燈,所有的需求必須在10點前被滿足。第四道、第五道……留在這份計劃裡持續書寫罷。

總而言之,返鄉這一連串的邏輯概念與行動,對我的意義來說,不僅是將身體置放於支亞干部落,更存在一種持續變化與定位的連鎖關係,於是這份書寫計畫,嘗試辨析自己怎麼回到支亞干,怎麼在這龐大又複雜的部落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換句話說,透過自身的感官經驗,學習與感受、紀錄與詮釋這塊土地。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成果追蹤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中文姓名

程廷

英文姓名

Ting Chen

得獎紀錄
  • 2020

    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漢語散文〈家的流速,回家或離家的沒語季〉

  • 2019/12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 佳作〈梅花〉

  • 2018/07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 第二名〈咖哩火雞〉

  • 2017/09

    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漢語短篇小說入圍〈Tama〉

  • 2016/09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 第三名〈不只要土地,要竹子,還要有人〉

  • 2015/09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 第一名〈Tminum Yaku,編織,我〉

  • 2010/09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 第二名〈我們部落〉

  • 2007/09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 第一名〈洄游〉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