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Mosa 給. 摩莎》
演摩莎劇團
用「劇場」書寫,獻給台灣的五封情書
演摩莎劇團以「劇場」為載體,邀請三位長期在台灣生活的外國導演,與兩位曾離鄉背井的台灣導演,分別執導五位中生代舞台劇演員,用五段風景各異的獨腳戲寫下一封封情書,獻給美麗之島——摩莎(For Mosa)。這五段故事看似毫無關聯,卻又相互呼應,有時悲中帶喜,有時在訕笑中又一聲不響地逼出你的眼淚。如同文案中所寫:「在這座荒謬的島嶼上,我們既可笑,又努力地活著。」我們早已習慣所有光怪陸離的新聞與政治事件,但在世界眼睛的觀望下,台灣人總是最勇敢而堅持地活著。
演出第一段由《大島》的瘋狂假設作為破題,直指當世界地圖中的台灣版圖超越美中兩大勢力,是否就會改變現今的政治地位?現任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的荷蘭籍導演羅斌(Robin Ruizendaal)與演員陳佳穗,以總統府秘書室作為場景,在原本應該平靜的夜晚,各國元首紛紛致電關注一夜之間膨脹成最大陸地的台灣,甚至大甲媽祖繞境隊伍,也因為版圖擴大無法走完。在看似雞飛狗跳,充滿誤會、混亂與笑話的場景,反而更在笑聲裡用力地突顯出小島台灣在歷史地位上的悲哀
緊接著法國歸國導演顏良珮與演員黃婕菲則將視野移轉至市井小民的生活,《安奈ê尋味人生》裡以為遭遇經濟危機的中年滷肉飯老闆娘,意外遇見一位名叫「宗國」的男子求婚,隨著愛情與事業兩得意,小小的滷肉飯攤轉變成大型連鎖,甚至進軍全世界,然而當她在即將撤離的攤位最後一次親手料理時,回想起父親煮一鍋滷肉飯的身影,還有一家人流著口水圍繞在廚房偷吃的回憶。原來這一點都不小的時代,會如此毫不留情地在一碗滷肉飯上刻下劇變。
第三段演出《最後的晚餐》取材於近年來台灣不斷出現的食安問題,導演洪珮菁與演員陳雪甄將自身的提問:「我們到底還剩下甚麼可以吃?」放上舞台,兩人跳脫線性文本的邏輯,以最少語言的方式累積無止盡的想像與嘲諷,隨著不停吃喝的角色,觀眾也能在表演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因為在每個人吃頓好飯的小確幸裡,我們都不知道裡面有哪一些食材即將要背叛自己。
長期在台灣小劇場發表作品的馬來西亞導演高俊耀與演員鄭尹真,是這次《給 摩莎‧For Mosa》中頗受關注的焦點。兩人以《神掉了張悠遊卡》為題,延續高俊耀一向在殘酷中帶點幽默的編導風格,講述某日神掉了一張悠遊卡,卻被一位來路不明的派遣工所撿到,還因此獲得從第三世界躍往天堂的資格,劇本字字珠璣,充滿趣味與比喻,卻又在台詞間暗藏勞動議題的深入悲歌。高俊耀導演自己更以「笑不出來的喜劇」,形容這個讓人記憶深刻的黑色荒謬劇。
最後一個片段《有春阿嬤啟示錄》,是由美國導演馬龍(John Maloney)與演員王珂瑤就台灣多元文化發展下,「身分認同」為主題所創作的作品。故事中殘酷地將無家可歸的認同感與等著被分類的垃圾並置,以從事垃圾分類工作一輩子的有春阿嬤為主角,感慨她數十年來不停地分類、不停地回收,卻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怎麼分類,只能虔誠地問親愛的媽祖婆,「按怎才是正港的台灣人?」而神明,又真的可以解決歸屬與認同的難題嗎?
對時事最立即且深刻的劇場創作:
自兩年前演摩莎劇團開始籌畫《給 摩莎‧For Mosa》的演出以來,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從大埔事件、洪仲丘、反核,到演出前,爆發了震驚國際的太陽花學運。我們看到許多人在這塊貧瘠而狹小的土地上大聲呼喊自己的訴求。而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所吶喊的聲音,是我們在當初籌畫這個作品初衷,更是所有生活在台灣的人民,不得不正視的生活處境。
因為時機湊巧,緊接著太陽花學運演出的《給 摩莎‧For Mosa》不僅是一部台灣劇場創作者對當代最立即的反饋,也承接著觀眾對藝術與社會議題呼應的期待。在演前,即受到諾大的關注,是後學運時期唯一在銷售上不受到影響,票券全數售鑿,並在演後獲得最多迴響的演出。
創造演員與導演的共同創作平台:
演摩莎劇團為台灣極少數以演員為核心的劇團,由資深劇場演員洪珮菁、陳雪甄、黃婕菲、王珂瑤、陳佳穗及邱安忱等人共同籌組。為了能在劇場透過不同的方式體現以演員為核心的創作方式,繼創團作品《蘿莉控公路》由團員共同企劃演出作品及合作導演,第二部作品《給 摩莎‧For Mosa》更進一步以獨角戲的形式,讓演員及導演能透過共同創作發展的方式,共享創作權並製作出針對演員個人特色的作品。在《給 摩莎‧For Mosa》的五段獨角戲中,五個演員,五種不同的表演訓練,每一段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為演員量身訂造的作品,不僅讓演員獲得極大的發揮,也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