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影展

海馬迴藝坊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影展|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月讀影展」延續海馬迴往年月讀展系列座談對於創作的討論,此次邀請區秀詒、許芳慈、黃柏喬、許家維、周郁齡、余政達進行六場座談,時間從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依講者作為影像創作者或研究者的身分,在創作或研究上受到啟發或直接參照的影像碎片或其在地事件之關聯,座談前後會播放講者規劃的片單,增加學員對主題的理解,與其思想中的網絡關係。

第一場「克里斯解碼放映」

區秀詒的影像作品從想像之地「棉佳蘭」出發,以電懋公司老闆陸運濤的傳奇人生與產業版圖,解析電影工業與冷戰權力部屬的幽微關係。透過1959年的《空中小姐》與百代新聞社短片(Pathe News),資本社會與新潮職業的嚮往;歌頌天下一家的馬來聯邦想望;蔣氏政權下代表自由中國的台灣,娛樂電影工業實質上反映著掌權者的部屬與野心。區秀詒以重新拼湊的影像展開關於馬來西亞歷史、民族建立與認同種種命題的諸多想像。

為完整呈現區秀詒的作品,在座談之前規畫了兩周的展覽、出版畫報與兩場放映,開啟電懋電影工業與馬來西亞歷史的基本認識,藝術家也是首次在完整的展覽空間進行個展。

第二場「2017南方影展x南方頭殼|實驗尬電影蹦出新滋味」

黃柏喬與蘇育賢作為南方影展策展人與實驗類評審的身分,以實驗類影片選集進行分析,在街頭運動後,近年港台實驗類影片各自的轉向與差異。另針對南方影展停辦又復活的處境,帶出影展機制在包容度與生存問題的討論。

本場次雖與原訂主題完全不同,卻為影像研究者在策展及評審身分下,對影像生產的在地政治事件或後續社會氛圍進行分析,當日少數片單是未入圍上映的佳作,是難得的觀賞機會,也是海馬迴與南方影展持續交流合作的新進程。

第三場「移徙電影」

許芳慈以在日朝鮮人第三代的藝術家Soni Kum的作品《Foreign Sky》為例,此片使用歷史檔案影像並配上自傳性的口白,開啟異於媒體論述的朝鮮民族認同;捷克籍的影像學者Vilém Flusser 1984年即提出遷徙者或流亡人士處於不安穩的環境狀態,是有利於創造力的條件,可作為挑戰國家權力或媒體所壟斷的單一論述的批判手段。

許芳慈以冷戰美學的視覺研究背景,探討全球化影像下持續變異中的移徙狀態與當代性的影像之間的關聯,雖然本場次的學員人數因講座內容而受限,但確實為在場的影像創作者提出新的參照點。

第四場「80年代/愛慾/盜版錄影帶」

周郁齡代表策展團隊「另一種影像敘事」,呈現近年來對80年代盜版錄影帶文化的研究,帶來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與錄影帶專賣店「秋海棠」老闆的訪談,以及影視視聽中心如「太陽系」在電影中的存在。同時期整個東南亞地區,普遍以盜版影帶接觸藝術電影並成為影像創作的養分來源,如泰國電影《B拷發燒友》紀錄傳奇盜版商曾是信息自由交流的實體店面,在著作權法建全後的轉向與變形。

本場次在台南知名影片出租店的宣傳下,來了許多有MTV觀影經驗或藉非主流影片建立美學的學員,在場熱情分享與分析資訊來源與觀影經驗的改變。

第五場「離線瀏覽前期報告」

許家維以錄像影展策展人身分,由人類紀出發探討網路發展對影像瀏覽與生產方式的改變,帶來四段錄像作品:射擊遊戲主角的愛情故事、網咖槍擊案的資訊化法證紀錄短片、一篇18世紀遊記的動畫短片、卷軸到螢幕作為娛樂介面的瀏覽進程,以及其作品《飛行器、雙毛蝠、逝者證言》展覽中以程式運算隨機安排影像與聲音的開放性敘事,恰如網路世界中片段組成的資訊網絡建立的影像經驗,然創作者身處媒體時代中,該如何面對或保有能動性,是許家維在座談末段給出的勉勵方向。

第N場「They Told Me What I Want」

余政達在2015年至2016年多次前往馬尼拉的紅燈區馬拉提拍攝錄像作品,以旅人、友人及影片製作人的身分穿梭其中,這些曖昧的角色經歷,投射出跨文化並呈現底下複雜的多重內涵。他以Malate、David、Joara、Marketing boys為題,將圍繞著當地的人與物的拍攝素材,交由兩位當地影像創作者剪輯,將拍攝內容與影像製作的過程都推回到需求的交易與交換關係上,呼應著影像生產地的消費本質。余政達在座談中道出更多今年再訪與聯繫友人的後續發展,這段虛實不明的人際關係是溢出於展覽形式外的作品一部分。

六場月讀影展講座談及的地理跨度,多集中在日韓、港台與東南亞,有從個人史著手,利用時代差異輕易揭露冷戰時期電影或新聞的媒體影像蘊藏的意識形態,並從中創造新的切入角度,以帶出更多討論空間;或是借盜版現象作為後進國家影像創作的美學養分來源,反映文化強權對資訊輸出的餵養與掌控;而當代影像創作者以資訊化或讓渡部分工作為敘事手段,實則回應著所處的網路社會裡新媒介與新視角的無所不在。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研習資料
文宣品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