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展 2.0

海馬迴藝坊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月讀展 2.0|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月讀展2.0以六個專題「乾」、「生」、「爽」、「澀」、「濕」、「糊」,分別邀請年輕藝術家張紋瑄、「黃亦捷、王又平、李佳泓、廖烜榛」等四人、曾伯豪、酥酥Su Misu、蔡昀珊和陳廷州,試圖串連台灣當代新一代創作者並將創作者所關著的面向與作品介紹給藝術群眾。

「乾」

活動初始由活動策劃人吳宗龍扮演張紋瑄報告歷年作品,張紋瑄扮演吳宗龍作為主持人,兩人身分對換,藉此帶出張玟瑄在南勢庄故事集中所使用的「借名」概念,兩者互相借名,並且同時呼應在張紋瑄在南勢庄文本中所提及的一段有關孤魂野鬼假冒土地公的趣聞,觀眾會在一開始的活動中,慢慢意識到,這兩者的身分是互換的,而在張紋瑄的創作中,「借名」這一概念,來自她個人所關注的「虛構性」,在活動前與張紋瑄開會討論時,她曾說過她對歷史的書寫就不能信任,從國族史到地方誌在到個人史的書寫,都是再一次的虛構,往往在追溯真實的過程中能量便不段衰竭,久而久之她開始認為這虛構的技術才是我們能面對的唯一真實,這也衍生出她創造了一套具套層結構的「敘事機器」,而到活動第二階段,張紋瑄發下他事前準備好的符紙,上面寫著南勢庄故事集的二十個關鍵字詞,並讓觀眾依序講出所拿到的關鍵字,張紋瑄再針對其關鍵字說出背後的故事,接著讓觀眾以兩兩一組的方式將手上的符紙重新配對,並且重新闡述銜接兩段故事,借此活動進而讓觀眾理解所謂敘事機器的運作模式。

「生」

黃奕捷、李佳弘、王又平、廖烜臻,作為台灣少數年輕世代所組成的藝術團體「生伙」,於台南展出的「錢江衍派」一作後,隨即面臨著必須與社會產生關係而生的團體內部焦慮(成員服兵役),而此次月讀展主要聚焦在,作為藝術團體不再具有明星光環的時代,為何需再以團體作為單位,這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藉以引發出該團體各個成員因個人生命政治共通問題相遇,因此創作便根基在這樣由內部直接面對外部的狀態而生,長久以來在藝術的討論上往往容易偏向學院內與學院外的假議題,而或許這樣的討論似乎只是橋樑斷裂一般未經修補,「生伙」這樣的團體一路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又在「錢江衍派」一作中以施明正為文本,編導一部由各自的父親演出的電影,將前題的個人、家庭、社會緊密的黏接,生產出晶體式的影像,而在影像表面上觀眾也許只能觀看到影像的結晶肌理,所以此次月讀展便是將影像背後的工作團隊個體拆散,分布在海馬迴的四個角落,黃奕捷一直以來像是處於團體中核心決策的角色,影像的剪輯安排、敘事的主要風向,在月讀展中他在一個角落開著電腦現場剪輯著過去的作品,在決定前被汰除的影像,李佳弘是團體中第一位服兵役的成員,現場只留下一盒只有著他電話號碼,觀眾隨時可以撥此電話,電話的那頭是他事前留下的來電語音,王又平以自身天生口吃患者的問題,回應自身在團體中的位置,他帶著耳機播放音量極大的音樂,並於現場說出個人對於這個團體成員發生的內部問題,以及碰到的藝術問題,廖烜臻作為團體中唯一的女性,在她靜靜的聽著現場發生的一切,蒙眼書寫著自身的感受,整場活動像是他們各自內爆式的自我批判,但透過公共場域,這樣內爆式的批判行為變成了一場現場表演或實驗劇場,觀眾可以穿梭其中,直接面對這層內部即外部的關係。

「爽」

曾伯豪在活動前在網路上徵求了兩女一男的參與者,個別用了一天的時間重遊鬼講堂作品的田調現場,這趟公路旅程中曾伯豪透過表演、說故事的方式,讓參與者直接面對那些故事現場經由曾伯豪轉譯的當下,而在活動當天分別進行了兩個階段的表演,三位參與者換上曾伯豪在鬼講堂作品中的表演服裝,轉而成為故事的再譯者,現場唸著鬼講堂三個橋段的台詞,並混雜著參與者自身的身體感,拗口、不順暢的演出成為表演形式,藉以帶出官方歷史敘述以及自身主體認同的衝撞,而第二部分,由三位參與者以及活動策展人吳宗龍進行訪談,在訪談過程中,現場凡只要出現特定字詞或特定物件,三位參與者都會立即做出事先安排好的反應,並且不中斷訪談,而在現場觀眾便會逐漸發現座談的現場式第二部分的表演橋段,而整場活動圍繞在曾伯豪一直關心的主體認同問題,從鬼講堂計畫到此次活動都企圖在歷史、地方之外創造新的原鄉。

「澀」

蔡昀珊於海馬迴重新執行了於台中忠信市場的硬幣計畫,在牆面上張貼了一則簡短的宣稱性的文件,內容簡單的陳述了有二十八枚被磨平的一元硬幣,在展場外流通的訊息,活動前半小時由觀眾觀看與思考藝術家現場的宣稱所發散出去的想像,而在第二階段的討論中,回顧藝術家從概念性繪畫逐漸導向無視覺形式的概念性創作,逐漸推導出藝術家對於美術館白盒子空間的批判意識,以及過去這樣的前衛性宣稱往往需要訴諸於公共性,但蔡昀珊卻發展出一套純粹,個人性的自我前衛運動,而這次活動透過蔡昀珊或許提供一個可以重新思考,屬於新世代的或者新樣貌的前衛意識樣貌。

「濕」

致力於推廣皮繩愉虐的酥酥(SU MISU)帶來兩則遊戲,一為請在場學員輪流分享自己人生中關於各種非典型戀愛關係或性愛實踐的經驗,並在相互討論中釐清各種關係裡的權力架構如何行使與自身處境及後續發展,使個人秘密在有限度地公開討論中建立相關的認同。再來兩人一組輪流用針頭小心測試彼此手臂上梅斯納氏小體的敏銳度,藉此喚醒彼此於社會化過程中日漸遲鈍的身體感。接續在觀看酥酥充滿敢曝美學的錄像作品後進行討論與分享,帶出這類二次文化的視覺產物是否能激發藝術作品新形態等討論。

「糊」

陳廷州的創作一直都帶著富有他個人特色的幽微感性,而這樣的感性也給予了作品中的對象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這些對象通常是歷史、政治議題,或者邊緣人,在座談之中,陳廷州也時時避免去正面提及藝術問題,而是選擇「我做了什麼」的說法帶入整場座談,一個人的獨立歷史政論電台、將派出所外的失蹤人口資訊寫在蝸牛背上野放、將黃榮燦恐怖檢查版畫翻製成小塑膠玩具等等,在經歷三一八學運之後,台灣年輕藝術家對於藝術與政治的問題以及藝術的社會參與著墨甚深,而陳廷州的個人經驗帶出了在激情過後的反思,藝術與政治、社會的界線或許不存在。

六次活動雖在宣傳上釋出少量的訊息,是為了讓藝術家與觀眾之間在活動當下以事件的方式展開,年輕世代的創作者面對社會結構性的改變,感性結構也跟著產生滑動,感性的著痕之處更是導向形式後端的工作方法,這六次活動的實驗性講堂也是試著讓藝術家成為講者,以自身工作方法作為課題直接轉化成現場事件形式帶給觀眾。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課程師資表
文宣品
相關成果